访农行行长张云:凝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更大力量

11.03.2014  13:16

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

记者 周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过去的一年,农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新型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农行如何在深化改革转型的同时,继续深耕“三农”和新型城镇化这片沃土,推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就此,记者专访了农行行长张云。

记者: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银行,农行今年在做好“三农”金融方面有何新举措?

张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战略下,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金融改革提速,城乡一体化格局正加快形成。“三农”发展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农行“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新形势,农行将从五个方面继续发挥好“三农”金融服务主力银行的作用,大力支持“三农”发展。

服务好新主体,顺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涌现的趋势,加大对新主体的研究力度,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把握好新要素,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加快探索新的担保方式。

建设好新渠道,大力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建设,不断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汽车银行、流动服务等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服务渠道,围绕新农保、新农合、农村公用事业、农业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等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建立安全便捷的涉农资金通道。

开拓好新市场。着眼于城镇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支持城镇化产业支撑、社保配套等项目;着眼于信贷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地方债发行承销、信托租赁融资等“非贷”服务;重点围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方案,继续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释放出新活力。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至20家一级分行,进一步做实事业部运行机制,持续深化事业部改革。完善县域业务授权体系,强化县支行队伍和渠道建设,持续提升县域市场竞争力。

记者: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今年农行在提升城镇化金融服务方面有怎样的安排?

张云:农行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发挥大型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联动整合优势,着力构建和完善新型城镇化四大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城镇化建设“首选银行”。

一是建立农民市民化金融服务体系。紧跟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布局,物理网点和自助设备重点向人口和物流聚集的重点城市群、城乡结合部、强县强镇倾斜;对广大农村地区,强化“金穗惠农通”等电子服务渠道,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网点网络服务体系。

二是促进产业升级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明确绿色环保和就业优先的政策取向;支持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重点支持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建设,将就业容量作为项目准入与审批的参考依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三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有效服务覆盖面,同时积极探索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拓展市政债、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服务渠道。

四是打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模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使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适应新型经营主体对生产效率提升的要求,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

记者: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是银行业今年的重点工作。2014年银行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张云: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改革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向银行业传递。对银行业而言,必须深入考量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深化自身改革转型的基础上,服务好全面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从高速发展到常规发展的转型。过去十年,国内银行业已经习惯了高增长所带来的高利润。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更好地挖掘业务机会,将是一个很大挑战。

社会资金流动呈现新的特点,给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由于同业、理财业务发展较快,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上升,经济结构失衡造成货币周转速度下降,企业、地方政府债务高杠杆,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虹吸”效应,导致市场流动性存在结构性偏紧的矛盾。市场流动性阶段性、结构性紧张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这对银行负债业务、成本管理以及流动性管理将带来十分严峻的考验。

全面深化改革,对银行应变能力带来挑战。此外,资本、财务、市场和风险约束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与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情况下,国内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风险隐患日益显现。比如,企业杠杆率上升与产能过剩风险、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与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分化”风险,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演变为较大的金融风险。

但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相对的,银行业也面临许多有利机遇。主要表现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的金融“走出去”机遇,农村土地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创造的金融服务机遇,银行业监管改革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等等。这些有利因素,使商业银行加快自身经营管理转型创新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可能。

记者:流动性管理新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以新的监管标准计量,农行的流动性水平如何?作为首家以价格招标竞价方式发行同业存单的银行,农行今年是否有同业存单发行计划?

张云:农行始终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2013年在两次市场流动性异常时期,都通过前瞻性安排从容应对,流动性管理水平得以检验。

以新的监管标准计量,2013年末农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为140%,远高于100%的监管要求;从风险计量看,由于该指标计量较为复杂,我行已经着手进行系统开发,预计在2014年中期实现对该指标的电子化计量,并逐步以此作为流动性管控的日常指标,进一步提高我行流动性管理水平。

同业存单的发行是对农行同业负债业务的有效补充,由总行集中管理,纳入全行主动负债管理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农行已向人民银行呈报了2014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今年我行仍拟发行同业存单,并将在发行备案额度内适时选择发行时间、金额、期限和发行方式分期进行。

记者:存款保险制度正在加紧制定,一旦推出,将对农行的各项业务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云: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机制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将逐步改变国家对存款的隐性担保,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农行作为一家秉持稳健经营理念的大行,信誉度和客户认可度高,总体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对农行业务经营的影响是积极的。

一是保费缴纳导致的成本提升可控。我们进行过测算,按照0.02%的缴费比例,第一年的保费在20亿元左右,以后每年约新增2亿元。此外,按照国际上已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来看,在投保银行增加存款保险费用的支出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可能相应调减,释放的资金会多增收益,可一定程度上弥补成本的增加;二是有利于保持存款的差异化优势。存款保险制度施行后,存款一定程度上可能由小银行向信誉好、实力强的大行“搬家”。农行作为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大型银行,在市场拥有较高的美誉度,能够更好地取得客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