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标准农田 撂荒地变茶园 5.7 万农民年均增收 700 元
4月10日,旺苍县木门镇内,米仓山山腰处,翠绿的生态茶园梯级向上,连成一片,云雾缭绕。“这整片山上有1000多亩黄茶生产基地,产出的黄茶1公斤能卖近2万元,可是寸土寸金的宝地。”木门镇三合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王克志说。
很难想象,这块宝地曾经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坡地。广元地处秦巴山区,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丘区和中部河谷地区,而位于北部山区的旺苍等地,坡地面积大、小地块多,水土流失、灾害损毁等时有发生。木门镇不少人外出打工,土地成了撂荒地。
如今,荒地咋又成了“香饽饽”?这得益于当地大力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工程技术改善耕地质量的同时,也改变着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
□向仕新 记者 程文雯
坡地改梯田耕地质量提升两等
“以前这山上,土里尽是石头,找不出几块像样的地。”木门镇三合村村民孙荣思回忆,“好不容易有块能耕种的,土层又薄、肥力又差,灌溉排水都不行,雨水多了要水土流失,少了又要遭旱,辛辛苦苦一整年,收成全看老天爷。”
这在旺苍不是个例。“根据国家有关耕地质量十个等级的标准,一等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质量最差。五年前,旺苍的耕地质量是九等。”旺苍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宋伦强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旺苍不得不为。
资金哪里来?当地将涉农项目投入与自主投入相结合,整合国土、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项目资金,同时鼓励农户投工投劳。2015年,木门镇1200多亩坡地改梯田,实施土地平整、田土坎归并、开发荒草地等工程。经过一年的整理,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1300多亩耕地,土层也厚了不少。
除了耕地,木门镇还对镇内青龙、茶园、三合3个村的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根据地势,挖出4858米的排灌渠、排水沟;原先的六座山平塘整修一新,又新建68口蓄水池,彻底解决了排水灌溉问题。梯田旁,还有一条两米宽的生产路。荒山变成了“田成方、路畅通、渠配套、池防旱”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基地。按原有耕地每年每亩新增效益150余元计算,这一块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总效益达100余万元。
记者从旺苍县国土资源局获悉,截至目前,当地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超过34万亩,县内耕地质量从九等提升为七等。2017年,当地预计实施12个土地整治项目,其中5个项目年内完成,总建设规模5.4万亩,新增耕地0.48万亩。
新地改种茶农民收益翻了两番
建好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方式也随之在改变。
木门镇农技服务推广站站长李荣章还记得,镇上的土地整理工程还没结束,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都是想流转土地的,几十年无人过问的荒山一下成了‘香饽饽’。”
考虑到海拔普遍在700米以上,土性偏酸性,特别适合种茶,当地决定引进茶企,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黄茶。“当时每亩地流转费是650元-700元,而在周边地区,土地流转费一亩一般在350元-400元。”流转费、股金、务工费、茶叶销售,几项收入加起来,茶农的收益比建设高标准农田前翻了两番,不仅如此,整修一新的美丽乡村里,不少人还开起了农家乐,一年多挣五六万元。
去年,高阳镇虎垭村李明章在自家10亩茶园里套种了两亩魔芋,发病少、口感好、产量高,鲜魔芋能卖到6元1公斤,同样10亩地,收入比往年高了1万多元。今年,他又在10亩茶园里种上了魔芋,“争取实现平均亩产过万斤!”
此外,当地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循环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粮食单产亩均增加100余公斤,5.7万农民人均年增收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