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民小伙自费出诗刊 特别稿酬:三斤大米!

05.05.2016  12:26
董立平自费制作的没有刊号的《农民诗人》首期终于面世了
董立平称米,将把米当稿酬寄给作者

  创刊词

  《农民诗人》经过两年的准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我们没有名流题词,也没有艺术名家寄语,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出刊了,默默地与大家见面了。多的话不说了,懂得农民,关注农民,支持农民的你请与我们一起成长吧。——董立平

  创办一份关注农村的诗刊《农民诗人》,董立平反复强调,“不是头脑发热决定的”。

  “这(农民诗人)只是诗友圈子交流的内部资料,没得刊号,也不会公开发行。”董立平口中的圈子,是一群关注农村题材的诗人。2013年,这名达州市渠县望江乡的小伙在QQ群发出征文通知,到2015年底,共收到1万多首诗歌。

  今年4月底,准备了两年多的《农民诗人》终于出现在董立平面前,首期共选登了90首诗歌,8个版。“我办这份诗刊,不是为了我自己出名,我是想更多关注农村的诗人,能通过这个平台,让这个圈子活跃起来。”1987年出生的董立平说,因为是自费出刊,只能邮寄3斤大米给作者作为稿酬。

   梦想 曾想当职业作家

  最近两天,29岁的董立平除了忙着打理网店,还在忙一件事,为首期《农民诗人》上90首诗歌的作者准备稿酬:3斤自己产的大米。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这份“没有刊号,仅供内部交流的诗刊”终于成功印刷。看着“报纸”,董立平心绪复杂,诗歌,不就是曾经的梦想吗?

  2004年,在重庆念过一年中专后,董立平去了广东打工。在他的印象中,那个年代,他们更热衷于打工文学,写一些关于打工生活的小文章发表到当地的杂志报刊上。董立平也经常给杂志投稿诗歌。当时,在广东《侨乡文学》杂志当编辑的徐非印象中,“董立平在他们那个群体中,写作水平算不错的了。

  董立平当时就想当一名职业作家,“不用每天按时到工厂去上班”。一次变故,成就了董立平的这一“梦想”。2009年,董立平所在公司倒闭,董索性不再去找工作,宅在家里当“职业作家”。妻子陆女士回忆,当时董每天都会在网上搜罗征文启事。董立平回忆当时的状态:“除了写诗歌投给文学杂志,主要是给很多政府部门发出的征文投稿,就是宣传性的,稿费比较高”。

  困境 写作不能养活一家人

  2010年,回到老家后的董立平仍然在延续写稿挣稿酬的“职业作家”生活。但他很快发现,全靠写作赚稿费来维持生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养孩子,全家生活开支,还有买房子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2012年下半年,董立平决定转投商海,开始开网店经营各种农产品。随着网店生意的繁忙,董立平已无太多精力再去写文章,包括自己一直喜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