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好手艺,产业新亮点

12.10.2014  18:46

       

刘氏竹编车间内,工人正在制作竹编受访者供图   刘氏竹编茶具 受访者供图 瓷胎竹编底部编织 受访者供图 10月12日,在位于达州市演展基地文化走廊民间文化手艺广场汇,达州东柳醪糟吸引众多观众前来选购。 四川日报记者 李向雨 摄 10月12日,在位于达州市演展基地文化走廊民间文化手艺广场汇,达州东柳醪糟吸引众多观众前来选购。 四川日报记者 李向雨 摄   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 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程文雯 李思忆) 将瓷胎小茶杯置于桌面,双手灵巧翻动,几根细细的竹丝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瓷胎小茶杯就披上了一层平整光滑的竹编外衣。10月12日,在达州市演展基地文化走廊举办的民间文化手艺展上,来自达州渠县的夏利竹用一手绝活儿征服了现场观众,而她的丈夫刘嘉峰正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始人。

        刘氏竹编、东柳醪糟、呷酒……在此次民间文化手艺展上,出现了不少达州特色的传统手艺,这些达州乡间土生土长的技艺,如今都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让不少农家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竹编创新,农村娃成了工艺大师

        达州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6岁就在舅舅家学会了用竹丝编制简单的扇子。上初中时,一把照着小人书《西游记》里编制的芭蕉扇还曾在学校引起轰动,让他成了同学们眼中的“竹编王”。爱琢磨,敢创新,是他开创刘氏竹编的法宝,上世纪70年代,他还自创了独具特色的竹编字画,将竹丝制成黑、白、红、咖啡等各色,然后依据画稿,编制竹编画。随后,又将这种竹编字画编在光滑的瓷胎表面,给这些生器具穿上竹丝外衣,创造出提花瓷胎竹编。2012年,刘嘉峰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1980年,刘嘉峰在渠县创办工艺美术厂,一做就是30多年。2001年,工厂更名为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由于设计新颖,编工精细,兼具收藏和使用价值,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500万左右。2013年,公司门店还进驻了成都文殊坊非遗街区。

        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公司还以“企业+农户”的生产方式带动了当地500多户农户居家就业。公司派技师到渠县各个区、镇去给农户培训,再把原材料送到农户家里,请他们按要求编制,完成后再上门收购。“农民在家农活也干了,家里也能照顾,每个月还能多出一两千的收入,我们也能适当降低人力成本,一举多得。”夏利竹告诉记者。

        不少培训过的农民因为技艺精湛,都还成了公司的正式员工。渠县岩峰镇人李春梅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一家人都在渠县城里一起生活,平时在公司上班,周末就陪家里人,日子过得还不错。”她一边编织一幅刘嘉峰新设计唐卡图一边告诉记者,“除了创新,刘氏竹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精细,这幅画从选料到编织完成,少说也要花上两三年。不过编好以后,价值也要上百万。

        醪糟酿出好日子

        “今年村里糯稻大丰收,亩产量平均达到1000多斤,糯稻3元一公斤卖给醪糟厂,村里500多亩糯稻地,全村光这一项就收入就有100多万。”10月12日,达州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村村支书杨帮武兴致勃勃地跟记者算起了今年的收成帐。“老百姓反响非常好,以往都不爱种的糯稻现在成了香饽饽。

        达州大竹县自古盛产糯稻、水质清亮,酿醪糟在当地是一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其中尤以东柳镇酿制的醪糟最为香甜糯滑,所以又名东柳醪糟。

        杨帮武所说的醪糟厂,是指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位于达州大竹县的食品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95年公司成立后,通过规模化经营,以规范生产取代了当地原来零散的醪糟作坊,将传统技艺变成了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我们现在年产醪糟能达到3万吨,开发的醪糟、汤圆粉子等6个品种、80多种规格的产品销往全国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祥华告诉记者。

        大竹盛产糯米的优势,也让当地农民尝到了醪糟产业的甜头。公司在大竹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糯稻种植基地10万亩。公司与农民签订保护价收购的订单,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以每吨高于国家限定价格400元以上的保护价收购糯米。对成片发展50亩以上的种植户还给予每亩50元的机割补助。按散种每亩20元,50亩以上每亩40元,100亩以上每亩50元的标准给予基地村组工作经费补贴。调动全县10万农民种植糯稻。“以往村里人大部分都去外面打工,村里只留些老人孩子。现在收入高了,村里2000多人,三分之二都在种糯稻,好多年轻人也都回来了。”杨帮武乐呵呵地说道。

        今年7月,在“第八届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暨川货全国行”活动中,东柳醪糟现场销售3万余元,合同成交额70余万元。“市场进一步打开了,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原材料。下一步,我们计划到2025年,将全县糯稻基地扩大到20万亩,每年扩大2万亩,5年时间完全可以实现。到时,我们大竹的农民肯定能享更多实惠。”对东柳醪糟的未来,唐祥华信心十足。

        延伸阅读:

        河南省民权县公庄村,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村里农民人人都有一手画虎绝活儿,所画的工笔老虎惟妙惟肖,销往北京、南京、上海等等三十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作品还销往韩国、日本、缅甸,东南亚等国,年销售3万多幅,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这个远近闻名的画虎村,曾经只是个风沙盐碱多的穷乡僻壤,村民种地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几位村民为补贴家用,开始一手拿锄头种地,一手拿画笔画画,画出的老虎十分逼真,村里人竞相学习,画虎渐成风气。当地政府捕捉契机,大力扶持,因势利导,并引入市场机制,先后成立了虎文化传播公司,经纪人协会,农民画家协会和农民书画院,还注册了民权虎,王公庄画虎村等商标,先后在北京,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民权虎专营店,村里也渐渐出现了不少绘画经纪人,农民手中的老虎越画越出名。

        如今,公庄村绘画产业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村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不少农民都因绘画发家致富。王公庄还规划了近40亩土地进行虎文化社区建设,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60多座农民特色画院并投入使用,成为王公庄画虎产业的展示平台和交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