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夜校创新发展的四川实践

29.03.2018  21:52

   按需求导向办学 让老百姓听得进用得上

  ——农民夜校创新发展的四川实践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早在2016年7月就创建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夜校”,当时的名字叫“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其“菜单式”教学模式深受农民欢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小山村模式”充分肯定,要求全省各地实践推广,积极引导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为治蜀兴川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于是,四川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创新开办“农民夜校”,按照试点先行、重点推进、全域覆盖的步骤,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行政村逐步开班授课。截至目前,全省已在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2017年累计开展培训85.2万场次、集中参学1835.7万人次。

  “‘农民夜校’是深度融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既注重精神上的扶志,又注重技术上的扶智,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补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促进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农民群众脑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质‘双脱贫’。”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

  上下协同层层落实

  “农民夜校”走向广袤巴蜀大地

  近年来,农村变化巨大。但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一度被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创新开办‘农民夜校’,首要目的就是突出政治功能,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更好地引导农民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此外,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感恩意识、内生动力和致富本领,帮助他们既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又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也是开办“农民夜校”的重要目的。

  为此,2016年以来,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农工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等文件。2017年5月,四川还把办好“农民夜校”写进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于是,四川形成了上下协同、层层落实的良好格局。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党委主动对标,并作出具体安排;各级农工委(办)、宣传、教育等23个部门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各地党校、农广校、农技校等在师资配备、教材编制、场地使用等方面提供支持;部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资助、捐赠等方式参与夜校的建设。

  四川依托村级活动室建立夜校教学主阵地,统筹整合远程教育站点、村小学等场地设备资源,为11501个贫困村夜校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每所夜校都有1个教学活动场地、1套远程课件收视系统、1组教学设备用具、1批文体活动设施。

  同时,四川在居住分散的村设置夜校教学点11.9万个,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园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7.9万个,重点从基层干部、致富能人、医生教师中择优选聘授课教师17.1万名。各地分层建立专用教材库,市县乡三级入库教材分别达100种、50种、30种以上。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按需求导向办学

  在渠县,贫困村民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目前,该县已有300余名夜校教师被“点名”授课达1500余场次。“最近我已经被点3次了,分别给3个贫困村讲了水产养殖方面的课。”夜校教师、渠县水产站的陈维说。

  在《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政治引领、需求导向、分类施教和注重实效四大原则,并通过制定全省“农民夜校”指导课程目录,将课程细化到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5类117项教学课程。这给各地因时因地因事选择课程提供了蓝本。如大小凉山地区,比物质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脱贫,因此“农民夜校”在课程选择上更加侧重于传播移风易俗,建立文明新风;藏区注重以反分维稳为核心的法律法规教育。

  在教学形式上,四川各地创新实施“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空中+地面”“线下+线上”等授课形式。阿坝、甘孜等地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办“帐篷夜校”“马背课堂”送学上门,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参学率和满意度。成都、德阳多地的“农民夜校”,充分采用互联网等手段宣讲十九大精神。日前,记者在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兼“农民夜校”校长刘国彬通过手机将一些宣传讲解十九大精神的文章,发到一个名为“隆恩我们的家园”的微信群里。

  “十九大召开后,我们在‘农民夜校’每周两次开班宣讲,但总觉得只靠这种方式深受时间地点限制。”刘国彬说。于是,探索通过微信群,进行“点单式”宣讲。每次授课前,也通过微信点单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据统计,全省利用新媒体开办的“网上夜校”“掌上夜校”“空中夜校”多达3.7万个,制作推送“微课件”“微视频”“微播报”218.2万部(条),满足了群众不同的学习需求。

  巩固成果直面问题

  让老百姓听得进用得上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农民夜校”在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调查显示,受访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民夜校”工作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达95.3%。

  首先,“农民夜校”宣传了党的政策,增强了农民对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88.5%的受访群众认为在夜校学到了政策、受到了教育、懂得了感恩。其次,“农民夜校”普及了致富技能,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永久牌”实用人才。调查显示,选择“农村实用技术”作为最受欢迎和最希望加强的内容分别达82.3%和86.1%。第三,“农民夜校”传播了文明新风。凉山州基层干部反映,夜校开设禁毒防艾、移风易俗等课程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情况越来越少,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尽管全省“农民夜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各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地方办学存在形式主义,群众参学率不高。其次,培训内容存在重技术、轻政策的现象。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技能技术培训学时占授课总学时的75%。一些村的技能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29.8%的村没有登记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43.1%的群众反映夜校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实践操作,希望进一步丰富。还有一些地方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各地普遍存在夜校教师授课教材不成体系、群众学习资料可读性不强的问题,适用、管用、好用的教材资源明显不足。

  四川省委组织部表示,下一步将针对这些问题,继续加强组织推动,提高“农民夜校”的有形覆盖有效覆盖;完善组织架构,夯实办学基础保障;注重宣传示范,持续放大办学效应;严格监督检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持之以恒地将“农民夜校”长期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