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前三季度农民增收保持“两个高于” 财产性收入成“黑马”

23.10.2014  12:20

(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记者10月22日从四川省委农工委获悉,前三季度四川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853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525元,增长14.6%;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147元,增长6.7%;转移性收入1036元,增长19.1%;而财产性收入145元,增长25.1%,成为增幅“黑马”。

        据分析,四川前三季度农民增收之所以继续保持“两个高于”,得益于今年来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主题,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具体体现在七大方面。

        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态势。前三季度经济作物增产增效,产值可达1208.8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蔬菜、水果、茶叶产值分别增长2.7%、13.1%、13.6%。以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态势,肉类、禽蛋、奶总产量分别增长2.8%、0.1%、0.3%,生猪出栏增长1.8%,猪粮比价持续回升,同比差距缩小。特色林产业经济效益好,预计实现林业总产值1437亿元,增长19.8%。水产业增产增收,预计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4万吨,增长6.5%;渔业经济总产值248亿元,增长10%。

        农村二三产业继续增长,劳务经济总体平稳。农产品加工业回稳向好,加快川茶和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大力开拓省外农产品销售市场,前8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64.1亿元,增长8.3%。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新建和升级改造,新建改造批发交易市场148个,供销系统收购农产品增长26.3%,推销农产品增长24.6%。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制定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前8个月实现总收入9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7.6%,增长17.8%。劳务经济总体平稳,预计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60.5万人,增长0.04%。其中:省内转移1250万人、增加39万人,省外输出1105.3万人、减少29.2万人,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预计实现劳务收入2390.3亿元,增长13.8%。

        农业投入力度大,项目建设推进加快。切实落实各项农业惠农补贴资金,包括农业“四项补贴”、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已兑付131.78亿元。积极支持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下达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农(林、畜牧)业重点县建设资金39.5亿元。加快涉农规划编制进度,抓好涉农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进度督查,截至9月中旬,共争取到国家支持四川农林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84.8亿元,项目个数和资金额度均高于去年同期。

        切实抓好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持续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全省43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100元,完成民生工程任务的105.3%。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支持各地全面资助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目前农村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1%,完成了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的110.9%。

        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减贫增收初见成效。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大力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扎实开展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帮扶,特困地区连片扶贫开发全面启动,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有序开展。目前,全省已安排扶贫项目十项、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33亿元,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03.93万人,完成年度120万减贫目标的86.61%。已启动实施整村推进新村扶贫工程项目建设488个村,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7.6%。

        突出重点改革事项,农村改革有序推进。按照“条件成熟的积极推进,需要试点的抓紧启动,尚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思路,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点改革事项,抓紧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筹建、农业转移人口优惠政策等具体工作上,出台指导意见。同时,对已出台的改革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改革部署落到实处,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改革见到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