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农民体面才能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6.12.2013  16:28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必须让农民的职业体面,让农民的腰包先鼓起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新京报》12月25日)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这句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粮食安全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性,其意义非同一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大于天!这是起码的常识,无可争议的论断。

所谓的粮食安全,一是确保足够的供应,“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这对己、对国家概莫如此。二是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即不仅要有饭吃,还要吃得安全、放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让人揪心的是,多年来,公众对于“舌尖上的安全”顾虑重重。买菜,担心农药残留;下馆子,担心地沟油;吃点心或冰糕,担心里面掺有太多的食品添加剂;喝牛奶,怕三聚氰胺……彼此的“易粪相食”,让公众几乎“谈食色变”,食品安全的阴霾,如影相随,让人纠结和悲催。

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呢?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首先是“”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食品安全,也是“”出来的,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但是,如何才能“”出粮食安全,确保公民“舌尖上的安全”?正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而现实却是,因为种地不挣钱,所以农民外出打工较多,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因为城乡收入差别大,农产品价格长期价低,农民在“”出粮食、蔬菜和养殖时,又往往会不守规矩。比如,用带有激素的饲料,喂养出“速生猪”、“速生鸡”,给豆角要“喂上”11种农药,给姜喂上“神农丹”……类似事例,可谓俯拾皆是。如此多的有毒食品端上我们的餐桌,“喂养润泽”我们的身体,我们焉能百毒不侵?更遑论什么发展、健康和幸福?

如何让农民的职业更体面?路径很简单,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有组织的合作制生产,改变现在的分散种植模式等。这样有利于倡导科学种植,加强农药残留监管,确保市民“菜篮子”丰盛且绿色环保。二是提高粮食价格,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让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回归自然”,用科学发展农业,支撑中国的粮食安全。三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弥补菜农的经济损失,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不再依赖坑人的快速办法致富。概括之,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粮食安全,包括“舌尖上的安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必须让农民的职业体面,让农民的腰包先鼓起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妄想。(余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