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业现代化

15.03.2016  09:29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业现代化

——访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关注“三农”问题。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遇到了小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等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车秀兰说,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民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现代化的根本手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是破了题,立了意。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14年,我省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就“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做出具体部署。

  车秀兰说,当前,我省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把教育培训的根扎下去。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省在许多县都建了县级职教中心或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是有些地方,教育培训的触角还需进一步深入到乡镇村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所依赖的农民成人学校、乡镇中小学等撤销了,有的技术推广机构和功能缺位了,职业教育主要还是面向城镇教育。所以,需要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做出新的设计和规划,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送到农民手中。

  其次,把教育培训的腰弯下去。从目前我省农村现状来看,随着新生劳动力的增长减缓和大量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人员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完成初中和高中教育,既有学历提升的需求,更有发家致富的渴望。但因为条件所限,他们最需要的是随农时就节令的灵活教育。对此,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多样化学习成果转换制、对农民不同学习方式的资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方面是学校频频呼吁生源危机,另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化求才若渴、求贤若渴,农民求知若渴、求技若渴、求富若渴。所以,针对“三农”实际,创新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在学习方式、成果获取、证书认定、经费补助等方面,切实给予农民方便和激励,引导更多的农民通过教育培训增长才干、走发家致富之路。

  再次,把教育培训的线拢起来。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问题,在面向农村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农业、教育、人社、妇联等部门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系统,各有各的项目、资金来源和政策设计,造成了资源浪费、力量分散。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央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保证是一股绳、一根线。在县市层面要突出政府对教育的统筹管理,真正做到“三教”(即普教、职教、成教)统一、农科教结合,让农民得到效益最大化的教育和培训。要深化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教育培训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农民教育活力。

  最后,把教育培训的“”补上来。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弥补对“三农”的欠账,这其中也包括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欠账。总的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欠账问题是薄弱环节。我省40多个县市,每个县市都建成了一个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性质的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但基础能力建设仍然不足,“缺钙”问题还是很严重。比如,县级职教中心的“双师型”教师不足10%,而城市学校都在40%以上;县级职教中心的实习实训设备值不足城市职业学校的30%,一些职教中心还处于大楼盖起来、但却少教师、少设备的“空壳化”状况。对此,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持续投入机制,要把它当作公益项目来对待,并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办学。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允许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和建设上来。  本报特派记者 王子阳 韩金祥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