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农业局深化改革五项举措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

23.11.2015  16:06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农业局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扶贫攻坚的前缘阵地,在协助指导制定综改区改革实施方案和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基础上,切实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综改区的建设发展,目前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市农业局成立专项督导组,指导三台县(综改区)及时建立确权登记的组织机构,从组织、经费、人力、技术各方面予以保障。今年综改区落实到位确权登记工作经费360 万元,7个镇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展开,目前,外业边界指认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内业矢量化工作完成了60%,年底可完成年初制定的第一轮公示目标任务。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 基本构建了县有流转交易中心、镇乡有流转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截至目前,综改区新培育专业大户44户、家庭农场23家、合作社12家,专业大户总数达84户、家庭农场33家、合作社35家,创省级示范社1家、新培育县级示范农场2家、今年新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6560亩。综改区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培训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领办人150人。

   三是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试点。 制定了《三台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方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办法》。在双乐乡宋观庙村12个社实地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摸底调查、村、社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清理,全面核实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并分类登记造册,建立了《双乐乡宋观庙村三资管理台账》。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按照社、村、乡三级认定、县级把关方式,对宋观庙村12个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了初步筛查认定。综改区全面实行村财镇(乡)管,使三资管理的核算水平提高、监督更加规范。试点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是实施八大项目,深入开展扶贫攻坚。 1、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已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4个村,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2.8万元,新建村内水泥路9.18公里,整治山平堰5口,新建公路桥一座。2、强化贫困村产业发展主线。项目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个村,落实财政专项扶贫产业发展资金54万元,发展藤椒500亩,红心蜜柚200亩,集约化养殖台湾泥鳅80亩。3、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协调落实村级互助资金60万元,分别在双乐乡王家堰村,景福镇园坝子村和鲜家嘴村建立了扶贫资金互助协会,帮助三个村制定了协会章程和资金管理办法,协调完成了开户验资和银行开户、民政部门的登记注册。4、扶贫开发资金精准扶持到户。落实到户专项扶贫资金287.3万元,用于贫困户生产发展投入和产业发展周转。5、注重贫困对象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劳动技能培训资金15.86万元,开展新品种运用和新技术推广培训,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6、全面推进贫困对象小额信贷扶持。落实贴息资金10万元,率先在综改区开展小额信贷扶持试点,根据贫困户需要,对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定点发放小额贷款,按照年贷款额5%的标准贴息。7、配合推进土坯房改造。以双乐乡王家堰村为重点,对贫困户予以适当补助。8、落实帮扶责任。每个贫困村落实了一个市、县级部门帮扶,由市、县级部门牵头,组建驻村工作组,帮助贫困村制定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做到贫困户户户有人帮。目前,每个贫困村市、县级部门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和一名科技干部已全面到位。

   五是整合项目建设资金,加大综改区扶持力度。 2015年,综改区新争取和整合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6353.01万元,其中:通过市农业局协调争取项目资金5700万元。集中用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扶贫开发、移民后扶、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养循环农业、畜牧养殖产业、沼气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23个项目开发建设,目前,各项目实施方案已制订,项目建设加紧推进。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带动,将大大提升综改区生产发展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