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营养脱贫”助力中国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现在起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要以“授之以渔”的思路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也要帮助他们改善生命质量,尤其是让下一代拥有开创美好生活的健康体魄。
2011年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便是“营养扶贫”的重要举措。“计划”实施五年多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全国两会,“计划”继续受到教育界和卫生界代表、委员关注。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营养学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深度探寻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
学生的一顿饭,国家的大未来
在广大群众眼中,营养改善计划可能就是政府出钱解决农村学生吃顿饭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宏观层面来看,人力资源及人口素质直接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潜力。
人口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身体素质。据世界银行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 年中世界经济发展中8%~10%的增长应归功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从研究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中,也得出经济增长的30%~40%来源于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由此可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是保障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冠生认为,为下一代提供充足营养,尤其是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摆脱“营养贫困”,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食物与营养素供应不平衡依然明显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其中提出要对儿童青少年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据2015年针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及营养素供应状况分析显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供餐水平有所提升,但食物与营养素供应仍然不平衡。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供应不足的学校整体上超过80%;蛋白质、微量元素(钙、铁、锌的)、能量及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供应存在不同程度欠缺。
“长远来看,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状况,降低劳动生产力。应加强食堂配餐指导,增加蛋类、豆制品和奶类食物的供应。”马冠生强调。
营养改善,需要做好“加法”
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5年视频调度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要在“改善营养”上大做文章,营养改善计划关键在“改善”二字。
谈及如何做好“改善”时,马冠生表示,除了丰富营养餐食材搭配、提高工作人员膳食知识水平外,将业已成熟的营养改善项目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结合也是可取的办法。“例如,将既有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和营养改善计划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每天再增加一元钱用于购买学生奶,并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逐步增加。”马教授给出了这样一个设想。
据记者了解,“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已经实施近16年,在产业链监管、校园仓储配送、安全饮用及健康知识教育等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和完备的操作规程。若这些既有成果能够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传递,可促进后者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形成一套成熟的校园食品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
“研究证实,营养摄取充足的孩子学习效率会更高。对于处在成长关键阶段的农村孩子来说,‘营养脱贫’对其一生有深远意义。营养改善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投入,但这项工作的收益不可小视。”马冠生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