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救助报销亟待“齐步走”

08.11.2013  10:18

低保户詹朝春很无奈:为啥实施“一站式服务”了,医疗费报销还要四处奔波——

  回放

  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申请和支付“一站式服务”,是近年来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联合推出的一项惠民举措,要求各地在救助对象出院结账时,新农合信息系统通过系统方案设置,自动生成新农合报销金额和应该享受的医疗救助金额,救助对象只需支付经新农合报销和民政医疗救助后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使救助对象在得到新农合补偿的同时获得医疗救助补助。该系统由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建立,各地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

   探访

  落实难救助系统不认“自选动作

  眼前的詹朝春小个子、瘦脸蛋,她最近在简阳市中医院花费几万元治疗尿毒症,新农合报销后,她自己还需出11000元医疗费。去年,简阳对包括尿毒症在内的20种大病提高报销标准。按规定,身为低保户的詹朝春可在新农合报销后,再向民政部门报销自付费用的70%,即7700元,自己只需付3300元。可出院后,她却为了报销这笔医疗费而四处奔波。

  记者在简阳市民政局看到,詹朝春申请医疗救助的材料厚厚一摞,包括申请表、村社和乡镇的证明材料、医院出具的医疗费证明等。“‘一站式服务’已经给她报销40%,我们再给她报销30%就行了。”简阳市民政局农村股股长彭家芳介绍。

  明明是“一站式服务”,咋还需要两步走?面对记者的疑问,简阳市中医院收费部的工作人员指着屏幕告诉记者,“你看这个系统,显示她自付费用部分的30%由民政部门来付,没说是70%。我们只能按照系统规定执行。”没办法,詹朝春只好先花7700元办好出院手续,回去后再找村、乡镇民政办出证明,县民政局办理手续,市民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局把4400元救助资金打入她的账户,虽然她最终只需支付3300元,但多了一套程序。

  对此,彭家芳也很无奈。“我们巴不得让困难群众一次性享受好政策,自己也减少些程序性工作。但系统不认,只能根据困难群众身份更改报销比例设置,不能根据患病种类更改报销比例设置。

  截至10月14日,简阳市共有低保户2943户5142人,农村五保户10586户(人)。因为“一站式服务”不到位,他们暂不能便捷地享受到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申请和支付的好政策。

  声音

  报销滞后部分困难群众看病先借钱

  为何系统会不认地方上的“自选动作”?彭家芳介绍说,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系统是由省民政厅和省卫生厅两家共同开发的,各县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开发系统,一般都采用省上的系统。更改系统设置需要省民政厅和省卫生厅来实施,各地并没有权限。

  记者从省民政厅救助处了解到,类似简阳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省民政厅救助处处长何晓明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关爱和服务困难群众,各地都会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对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报销比例作出调整,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系统软件是全省统一的,不同的救助政策无法自行在软件里直接修改,而省上根据地方政策变化来调整系统的频率一般是一年更新一次,导致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困难群众的医疗补助仍旧在走“困难群众先垫付,民政部门再报销”的老路。

  广元市剑阁县也是根据病种决定救助力度。该县民政局局长魏仲文介绍,当地整合社会救助措施建立10项制度,包括癌症患者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制度等。“一般低保户住院在新农合报销后,最多再补助5000元;如果是身患癌症的低保户,则可补助2万元。”但实际报销中困难群众只能先行垫付。

  绵阳市盐亭县分成基本救助和病种救助,遭遇了类似问题。该县民政局局长许宗平说:“困难群众都享受的基本救助可以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些特殊病种还是要走人工救助的途径。”“村里不少低保户和五保户的文化程度有限,喊他们去争取报销,有些连申请都写不清楚,更别提完成各种麻烦的手续了。”泸县兆雅镇石龙村党总支书、省人大代表薛世兰指出,这是个现实问题,“最恼火的是,这些人根本就没啥钱,看个病还要先问乡亲们借钱,等报销完了再还回去。

  建议

  更便利民政与医院可建互信机制

  如何真正让患病群众充分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

  从事软件开发长达10年的华为资深研发人员杨江认为,从技术上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要及时。针对既有问题,负责系统开发的部门应建立机制,及时与各地沟通,动态更新软件设置,让各地新出的好政策能及时与原有的“一站式服务”系统无缝衔接,让群众第一时间享受到便利。

  如何确保软件更新常态化?在该公司从事管理的王晓飞建议:政府部门与研发部门合作开发软件时,应该明确双方义务,比如甲方费用及时支付,乙方及时更新服务。一旦出现脱节,一方可以履行义务不到位为由,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赔偿。

  除着眼于软件本身的及时更新外,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蒋荣昌教授认为,单纯依靠省级部门来修改软件,难免挂一漏万,在时间上滞后于各地需要,建议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尝试与医院建立互信机制,例如,医院可根据病种直接垫付一定资金,每个月民政部门再与合作医院及时结算,最大限度地为困难群众减少麻烦和负担。(记者 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