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机制是必然趋势

14.12.2015  11:13

 

(王哲)“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建设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润物无声”。这是四川通过3年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试点到全省4.5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后各级干部和群众的真实感受和生动写照。

        在记者受访的村中,一致认为每年5万元的补助标准偏低,同时也担心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是否能建立起长效机制。在长期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权威专家,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教授看来,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逐步增长是必然趋势,但是所有的农村公共服务不应由政府全买单,更要借机搭建起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撬动民间社会资本,建立起多元化服务机制,让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同时他还也认为农民也有责任和义务为身边的公共服务出力和投入。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在人口大量流出的农村出现老龄化、女性化、儿童化、残疾化并存的‘四化’现象,为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另一方面,伴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而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缺乏规划,农村公共服务面临两难困境实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云南水富县交界处的宜宾县普安镇大力社区全村各类留守人员427人,占总人数2473人的17.2%,其中留守老人225人,留守妇女160人,留守儿童105人。2015年该社区关爱留守人员的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补助资金投入55470元,建立了妇女儿童活动室、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健康小屋等。

        该村支部书记赵锡华说,项目采取了“村民自主自治”的办法,项目确定和实施全部由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干、村民管,项目的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和财务情况全面公开,堵住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使日常村务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常态化,一些村务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

        郭晓鸣还说,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首先要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合理需求识别机制;由于农民实际文化水平和认识的差异还要建立优先序列的机制,其中政府不要插手,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作用,提高效率;同时也要建立农民自建与参与的机制,自己参与建设,尤其是在村级道路、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农民有经验,有热情,注重质量和精打细算,可以减少赔付问题的冲突,极大的解决内部问题。

        宜宾高县大窝镇大屋村利用公共服务运维资金还带动了民间社会资本的投入,随着村容村貌环境的极大改善,四家知名龙头农业企业入住该村,仅2015年全村从四家企业挣回的收入就达350万元,企业自建的基础设施与村上的基础设施配套,大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

        郭晓鸣认为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机制建设中,对资金好的使用管理体制远比资金数量的多少要重要得多,“小资金,大舞台”才是国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与维护机制建设的真正内涵。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看起来压力小了,但麻雀再小五脏俱全,要处理的矛盾并不少。郭晓鸣同时表示,目前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效益,让农村农民共享发展,满足农民新期待,这不是钱的问题,更需要智慧。

        就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不同需要,基层受访干部也建议,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运行与维护的投入应少一些行业属性的条块分割,而根据基层实际需求,赋予基层更多裁量权,灵活统筹农村资源。

        据了解,2012年,针对农村公益设施日常管护薄弱、村组干部工作无“抓手”、公共服务短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载体贫乏等突出问题,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着力打造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综合平台。到2015年,按照平均每村每年补助5万元,最低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四川省投入财政补助资金已达20多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