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从“农家乐”到“乡村游”——看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

04.06.2015  10:41

  每年进入4月,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村民魏至刚全家就忙碌起来了。依托什川百亩梨园,他家的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旺季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年收入20多万元。而在十几年前,魏至刚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还只是梨果,年收入不过2000元。

  在甘肃农村,还有很多像魏至刚一样的农民,他们依靠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447个、农家乐9115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9.45万人,当年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46.5亿元。无疑,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样式。

  景区带动乘数效应凸显

  5月中旬,记者来到渭源县天井峡景区,这里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是夏日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008年,正是看中了家门口的这一片好山好水,一直从事苗木种植的峡口村村支书李文平在天井峡上峡口建起了集林业育苗基地、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野香旅游山庄。山庄建成后,很快就吸引了周边的城里人过来休闲娱乐。

  如今,李文平的旅游山庄已名气在外,兰州、天水、西安等地的很多游客慕名自驾到这里度假。去年山庄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毛收入260万元。

  富起来的不止李文平一家。山庄的红火,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山庄现有固定员工近30人,旺季时增加到50多人,他们均来自附近村子。34岁的锹峪村村民吴喜娟就是其中一位,她早年在兰州餐饮行业打工,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后就一直在家带孩子,家中所有开销全靠丈夫一人打工。自从吴喜娟被聘到山庄从事管理工作后,一年5万元的收入让全家生活大为改观,家里还买了私家车。“现在这样家门口就业让我安心多了。”吴喜娟说。

  不仅如此,周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也成了受益者。现在,有3家合作社和几十家农户向山庄专供牛羊肉和蔬菜。由于订单稳定、收购价高,合作社和农户都愿意与山庄合作。还有很多村民靠着给山庄交山野菜和野生松子,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渭源县旅游局副局长杨宏宇介绍,天井峡景区附近的峡口、年家寨等村的农户以前从事药材和苗木种植,人均收入较低,现在依靠旅游业的辐射带动,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政策扶持全民参与做旅游

  依托兰州城郊的地理优势和百亩梨园的生态资源,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成为我省最早发展农家乐的村子之一。如今,在规范化农家乐的示范带动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游,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漫步在开满梨花的上车村,游人如织,大小林立的农家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魏至刚是村上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人之一。起初,游客来村里赏花,无处就餐,魏至刚被动地搞起了接待,尝到甜头的他开始扩大经营。2006年,魏至刚盖起了总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接待能力大大提高,满足了青海、陕西等外地游客的住宿需求。

  看到魏至刚办农家乐发了家,村民们纷纷效仿,政府更是积极鼓励。通过连续举办13届梨花节,不断扩大百亩梨园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近两年,上车村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对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金融方式扶持村民扩大经营;通过古梨树病虫害防治项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保护;通过培训项目,提高了农家乐服务水平。现在,全村农家乐发展到8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近30家。

  今年,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村上挑选了6家有基础的农户,每户补贴桌椅等农家乐基础设施。有过多年帮厨经验的陈清云就这样开起了农家乐,仅梨花节开幕后的几天,每天收入就有600多元。“没想到生意这么好,还是要自己当老板哩。”陈清云高兴地说。

  上车村支书陶世伟向记者介绍,目前,上车村有旅游经营户393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余人,2014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万元,农民人均旅游经营收入4640元,占总收入的74%。

  创出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

  十几年间,从最初赏景、吃饭式的农家乐发展到如今集体验、采摘、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游”,旅游扶贫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近几年,我省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途径,初步形成了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五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贫困乡村脱贫步伐不断加快,贫困农民持续增收,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逐渐形成。

  平凉崆峒镇、天水麦积镇、定西凤翔镇、庆阳太白镇等地依托通道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

  胡杨林、油菜花、葡萄酒、中药材等乡村旅游品牌广为人知。

  2014年,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涌现出了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王家坪村等一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1.2万元以上的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渐成气候。

  眼下,围绕如何让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让旅游扶贫发挥更大作用,各地都动作起来。渭源县旅游局副局长杨宏宇介绍,针对目前乡村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不足等短板,正在建设中的渭河源大景区将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示范型农家乐,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增加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农家乐的同质化,又能留住游客。”杨宏宇说。而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也计划将传统的“铁芯子”“天把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形成特色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旅游扶贫的力度仍在持续加大。今年,我省将“加快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30个左右旅游扶贫试点村”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目前,37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大名单已出炉。省旅游局副局长火玉龙向记者介绍,对确定的旅游扶贫试点村,将加强规划指导,采取特惠政策,开展整村推进,集中资金投入,集中支持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兴办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旅游扶贫龙头企业,培训一批村官和致富带头人,提升试点村发展旅游产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进而增强贫困群众的增收能力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技能。同时,还将通过创建旅游强县、建设名镇名村、开发精特产品和深化双联行动,持续推进旅游扶贫,不断扩大旅游扶贫的覆盖面,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形成特色旅游扶贫模式。(文/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