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一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30.04.2014  19:55
作者:朱琳 来源:农学院

  
  4月28日上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农学院冯宗云教授主持的由多个单位共同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鉴定,鉴定会由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调研员史擎主持。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研所张京研究员、浙江农业科学院杨建明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任光俊研究员、四川省农业厅肖小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余懋群研究员、甘肃农业大学王化俊教授、杨州大学许如根教授、四川大学赵云教授、四川农业科学院杨武云研究员9位专家组成。

  该项目针对四川大麦生产中饲料专用品种匮乏、抗逆性不强、产量低等问题,通过资源评价,从大麦品系“90-18”中系统选育出高产、抗病、广适、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该品种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在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338.6kg,比对照增产18.4%,高产示范亩产565.18kg,比对照增产24.02%。成都平原青贮用鲜草平均亩产2500kg。高抗条锈、高抗白粉、中抗赤霉病。熟期较早,有利于水稻、玉米制种及烤烟适期早栽的茬口衔接,为大麦茬水稻(玉米)两季高产高效提供了品种保障,并建立了 “川农饲麦1号”良种繁育及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就该品种已成为四川省大麦主产区的主推品种,2009-2014年累计试验示范推广106.69万亩,新增产量5327.72kg,新增产值1.77亿元,新增利税1.58亿元;2012-2014年发展青贮饲料共8500亩,生产鲜草2095万kg。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整体水品达到国内领先,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