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在行动公益宣传报道:四川篇(成都: 落实属地责任 完善体系建设)

31.08.2016  00:38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都市不仅是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也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成都市在全市近远郊区14个区(市)县全面开展了国家和省的创建工作。当地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着力健全绿色生产、标准推进、全程追溯、执法监管“四大机制”,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产地环境生态化 生产管理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对于成都市而言,这两项内容得以很好开展的前提是有了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属地责任的严格落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国军告诉记者,成都市在落实属地责任上表现突出。成都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要求,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落实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领导责任体系,全面梳理监管重点,依法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和要求,层层建立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并严格落实。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成都市健全绿色生产机制,推动产地环境生态化。首先,成都市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项目,在蒲江县整县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质量,夯实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2015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8.9万亩,累计建成40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其次,成都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制定成都市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第三,成都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广“畜—沼—菜(果)”、稻田养鱼、林下养殖等多种形式的种养循环模式,大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益微生物群,大力推进减药控害,实现畜禽废弃物基本利用和土壤培肥 “双赢”。

在推动生产管理标准化方面,成都市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成都市规划建设“10+7+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即1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3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建设。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基地内建设标准化种植园或养殖场,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支持大邑县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其次,开展质量安全认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达到1223个,绿色有机农业基地超过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536.8万亩。第三,加强品牌创建。坚持以品牌促安全,加快培育以“天府源”为代表的成都市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全市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32个。金堂县建成蔬菜水果标准园7个、部省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个、部级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

完善投入品供应系统  推动溯源管理信息化

成都市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农资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在龙泉驿、郫县等区(市)县创新探索建立集农资供给、农技服务、农资质量监督为一体的农资统一配送网络体系,确保农业投入品“进货有渠道、品质有保障、来源可追溯”。目前,全市共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4个、农资放心店1354个、庄稼医院452个。

金堂县建有自己的农资监管系统。在一家农资放心店,记者看到农药包装袋上贴着金堂县农村发展局监制的金堂农资二维码。通过扫描,记者的手机上立马显示出农药的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责任人、采购信息和农资店的备案信息等具体内容。金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周光顺说,金堂县每种农药包装盒上都设有二维码。做了10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周光顺接着说,农资系统提高了执法监管工作的效率,以前,执法工作量很大。他举例说明。2002年,当地监管呋喃丹、氧乐果等农药,花了至少5年的时间才把市面上的农药清理完成。现在通过该系统只需用1-2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清理完成。

2012年12月,金堂县投入240万元投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系统,将县域内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纳入追溯系统管理,支持和鼓励农资放心店、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信息录入工作。全县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配套使用二维追溯标签,确保了投入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目前已对150家农资经营主体、111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可追溯管理。都江堰市也建立了农产品监管系统,其中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溯源信息采集系统和农业执法系统等内容。

据了解,成都市农业和食药监部门把实施食品溯源管理作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基本要求,以猪肉、蔬菜产品为重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从产地生产到市场流通、终端消费全程覆盖的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平台。监管部门通过平台提供的产地生产、检验检测、物流信息等数据,能够精确掌握生产及流通环节产品流向和变化,保障整个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控。

加强基层监管 建立专职监管员队伍

目前,成都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办公室),在146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牌子并各落实2名专职技术服务人员;乡镇政府(涉农街办)全部确定了监管机构,安排了两名以上专兼职监管员,村(涉农社区)配备1名协管员。

成都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市投资1930万元在村一级建立检测室、溯源室和监管室,约1000多个点。村级监管方面,成都市采取市里解决设备(费用大概为每村25000元),县上提供试验台桌,村委会出房子(由每个村村委会统一建房子)的方式。

为健全基层工作体系,金堂县勇于创新,正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试点成立专职监管员队伍。金堂县农林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易健说,金堂县初步确定了97个村级监管员,负责全县221个涉农村,平均一个人负责两个村。专职监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植物保护,动物防疫,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环节监管等。为了保证专职监管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工作能力,金堂县通过第三方劳务机构,组织对所有专职人员进行培训、筛选和管理。除此之外,监管员还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年龄必须在18-50周岁,二是有一定完成工作的能力,比如懂电脑、能做防疫等工作。三是要求监管员最好是所负责村子的常住居民,这样可以保证监管员对当地情况的足够了解。

易健说,目前,已经有很多人报名专职监管员,报名人数一个村原则上不超过4个人。培训后再最终选择一个最佳人选。专职监管员将代替原来的协管员。与以前的协管员相比,专职监管员更有利于基层监管工作的开展。第一,监管员必须是专职的,而不是身兼数职,可以一心一意做监管工作。第二,专职监管员的待遇是以前协管员的很多倍,预计每个人年收入为35000-40000元。据了解,金堂县仅这项工作的投入大概一年就有430余万元,而其中主要是人员费用。为探索专职监管员的工作效果,如今金堂县福兴镇圆觉寺村村民孔祥凤作为第一个专职监管员,已经开始了他的工作。在实践和推进的过程中,这项工作还需慢慢探索和不断完善。

金堂县官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公楼的院墙上,张贴着有关农产品病虫害的名称、危害和防治措施等内容。展示厅内有各种农业技术资料和样品展示区。服务站实行常年检测制,坚持生产过程抽检和售前普检相结合,每月完成农残抽样检测600个,其中每村检测不少于20个。服务站的工作对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服务站也面临着自己的困难。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展工作中,他们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经费高,包括样品费、药品费、试剂、交通费等。二是人才难留。检测设备都准备了,但缺乏技术力量,待遇低,留不住人。

在采访成都市农委副主任高国军的过程中,他也表示,如今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待遇不高或职业危害等原因,这份工作很难留住人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也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完善检测体系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目前成都全市例行监测已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类、茶叶、生鲜牛乳、禽蛋等7大类主要农产品,监测批次达3500批次;监督抽检实现对“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和产品全覆盖,年度监测批次达2000批次。此外,成都市还大力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建设。目前,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已有12个区(市)县纳入农业部项目建设。其中,崇州、彭州、邛崃、金堂、都江堰市和郫县等6个市(县)的县级检测中心已获认证并开展工作。

陈绪洲是都江堰市检测中心的一名普通快速检测员。7月14日早上8点半,陈绪洲像往常一样,前往聚源镇农贸市场采样。当天早上,他要采集空心菜、小青椒、四季豆、马铃薯四个样品,每种蔬菜采集1公斤。他告诉记者,主要检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两大类农药残留。半小时后结果便会出来。只要蔬菜的抑制率≤50%就算合格。结果显示,数值最大的是空心菜,抑制率为44.3%,但也在合理范围内。陈绪洲每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他不单每天去农贸市场采样,每周还要去一次基地采样,一年要检测完成1000个样品的检测。

都江堰市检测中心一共有工作人员9名,包括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和3个大专生。2008年灾后重建,面积为1400平方米。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实验室各项功能设备都是很完备的,蔬菜检测的每一个功能步骤都有专门实验室。现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正在做农药残留检测,每一个蔬菜样品都有编号。副站长吴玥霖告诉记者,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季节,安排风险评估的内容,比如草莓成熟的季节,就会专门去主产乡镇,对草莓进行检测。今年9-10月猕猴桃成熟季节将对猕猴桃进行检测。

2001年,成都市开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

2002年,建立县级监管和检测站。

2008年,建设乡镇综合服务站,规范化检测机构,配备检测设备。

2013年,启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网格化体系形成。

2014年,开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

一路走来,成都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成都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从创建初期的56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550万元。成都市在创建的过程中,“产管并举”,通过创建成都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一是监管体系更完善,包括村一级。二是检测体系更全面,15个区市县检测全覆盖,并覆盖到村。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费大幅度增加。2013年,成都市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预算。四是执法体系健全,创建之后成都开始加大农业执法力量的建设,市县农业部门整合执法力量,成立了副局级的大综合执法机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空前加大。

第一页1最末页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