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向“高精尖”农民增收迈大步
—— 昭化区特色农业区建设回眸
紫云村村民李明秀是昭化区的猕猴桃种植“明星”,每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甜头。她的增收史也是昭化农业的发展史。
过去的五年,是昭化区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截至2014年底,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0.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5元,比2013年增加754元,增幅11.8%。今年1-9月,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0.29亿元,为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撬动现代农业上档升级
一片片整理平坦的土地望不到边,微水池、田间便道遍布园区,各种特色蔬菜成片成带。一座座风貌统一的川北新居紧邻园区,依山就势……在昭化,像这样基础配套完善、特色产业集聚的现代新型农业园区达到345个。
“十二五”期间,该区到位项目137个,总投资4.28亿元,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人力基础和物资基础。依托园区资本,该区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上着力,不断提高种养水平和生产效率。累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3万余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初步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11月23日,晋贤乡新阳光香菇产业园的创建者吕坤直言:“致富不仅需要手段,更需要基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就是最根本的基础。”
“我们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搭建科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近亿元。”区农业局负责人张文茂告诉记者。
现代农业助推产业多元转变
“坡坡上的地都是征了的。”说话的是柳桥乡柳桥村五组的彭德晏,他正在计算着自家土地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800多元,4亩地一年下来有3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平时在猕猴桃园里务工,一年下来总收入近2万元。
园区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还带来了产业革新,“4+2”产业模式立足昭化实际,更大程度上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五年来,该区现代农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助推了产业的“四个转变”,即蔬菜由应季供给向错季供给、低端向中、高端产品均衡供给转变,猕猴桃由红肉为主向红、黄、绿等早、中、晚品种布局转变,畜牧由生猪为主向一猪二禽三牛羊的“一主多元”结构转变,水产由常规鱼类为主向常规鱼和名优鱼共同发展转变。
“十二五”期间,该区蔬菜产量33.55万吨,水果1.7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10.3亿元,实现渔业产值1.2亿元,基本形成猕猴桃、蔬菜、烤烟和林药菌、生猪四大“十亿”产业带。成功创建为猕猴桃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广元日报 奉平记者 姜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