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现代农业论坛把脉四川特色农村改革探索
记者 阮蓓
十月的蓉城,秋意正浓。
10月29日,作为2014年四川农博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四川省政府、中央农办、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工商联、国家粮食局共同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现代农业论坛暨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国内外企业代表400余人济济一堂,共话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深入解读当前“三农”政策和热点问题,为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把脉。
当下,农村改革是社会热词。其中,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则是农村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分别就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作了主旨报告,并对国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政策思路,从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快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消除城乡间户籍壁垒、构建普惠性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出路。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报告中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和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四个关键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明确新功能、新定位、新任务;二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三是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四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2013年,全国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有机生产链达到272万公顷,总产量166万吨,有机产品的产值816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大宁从如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讲起,结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取得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严峻挑战。有机农业既是国际上对生态化农业的一种成功实践,也是我国传统农业模式的现代化版本,其内涵暗合了东方智慧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外延又涵盖了农业、环保、文化等产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与国际通行,可谓古今相通,中西合璧,为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5千年东方农业文明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看来,改革为民营企业、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赢得市场先机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模糊了法律底线。新一轮的改革政策为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持续利好,一方面法治社会的健全营造了一个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必将使市场更为规范地运行。“因此,国家禁止什么就要放弃什么,国家鼓励什么就干什么。”
通过一张张PPT图片,展示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家乡取得的巨大成就——广安市委书记候晓春的演讲,既激情洋溢,又透露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广安在农村改革和全域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中,把集体增收放在与农民增收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改革和产村相融发展,取得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双增收的成效。目前,全市2768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占比达57%,比两年前提高了30个百分点,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7个以上。今年1-9月,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597元,增长12.7%。”
思想碰撞出火花,研讨增进了共识。在论坛接近尾声之际,61个经过省投促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等项目审查、符合政策标准的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均被列入政府督办事项。项目近半数涉及休闲旅游,将分别落户成都、自贡、攀枝花等19个城市,签约总金额达432.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