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8000“农业职业经理人”田间筑起现代农业体系

28.04.2014  10:26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28日电(记者侯大伟)一心想跳出农门的成都崇州隆兴镇农民王志全,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最“时髦”的一次身份转变是在他从小就想逃离的农村实现的。19岁就进城务工,在做小工、搞装修、当包工头历时20多年的一系列跳出农门努力之后,他又回到了农村老家做起了“农业职业经理人”。

  受聘于隆兴镇三家由当地农民组建起来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王志全和全球各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一样,根据经营业绩实行年薪制。去年他在其中一家经济合作社拿到的佣金就有近10万元。

  “我现在是1000多亩农田的CEO,为隆兴镇三个村的400多户不种田的农民打工。他们给我支付薪水,我为他们‘代言’。”王志全说。

  在隆兴镇宽阔的乡间大道,可以看到王志全辛苦经营的“产业”。连片绵延的农田上,油菜菜苗按固定的间距整齐排开。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照管好这1000多亩土地。这两年,在他的精心管理和苦心经营下,已实现黄谷亩产千斤以上,油菜平均亩产超300斤,每亩地年平均收益突破800元。

  与今天相比,难以想象26年前的他打理自家4亩地时的捉襟见肘。“那时心思都是在外务工,农忙回家都是种应付田。最少的时候一亩地我只收了70多斤油菜子。”王志全有些尴尬地说。

  王志全是4年前第一批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农民。4年来,成都市已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人,计划到2017年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万名以上。

  在成都市的界定中,“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运营掌控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资本,在为农民专合组织、企业或业主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中获得佣金或红利的农业技能人才。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职业农民还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并不由城市工商资本主导。成都市在多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村民将土地组织入股的方式,探索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入社村民首先作为业主和股东,占据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顶端。

  2011年,看到农村发展机会的王志全从城市回到农村,联合村里农民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出任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专职经理人。

  作为职业经理人,王志全每年都要向合作社的理事会提交一年的经营计划、种植方案和盈利目标,理事会成员集体讨论通过后再由他具体执行。实现一年既定的盈利目标后,王志全就可以按照此前的合同约定拿到佣金和超产盈利奖金。经过几年的发展,王志全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断壮大,从82亩发展到现在的528亩,有180多户农户带着土地入股。

  规模效应和机制创新,为经济比较效益较低农业注入了活力,也拓展了财富空间。经过第一年的经营,合作社的每户农户不仅都得到了比过去自己耕种还多的分红,作为职业经理人,王志全也通过超产盈利拿到近7万元的佣金。

  不满足于一个合作社的经营业务,去年,王志全又通过艰苦竞争,被邻村的两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为职业经理人。“现在我一共经营着1000多亩耕地。按照我制订的经营方案和计划,到今年不仅能提高每户股东的分红收益,还可以拿到10多万元的超产盈利奖金。”王志全说。

  为了保证农业职业经理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经营计划,成都市还在重点乡镇建立了完备“农技超市”服务体系。劳务、农机、农药、种子、专家咨询等一系列农业服务项目,都可以通过“农技超市”便捷地实现购买服务。

  “油菜上发现有青虫,给服务超市打个电话,技术员10分钟就能到。”王志全说,成都市整合科技服务、社会化服务、品牌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体系,让他这个一个人要经营1000多亩土地的CEO吃了定心丸。“经营中遇到的任何难题,都能通过社会购买服务解决,我只需要专心实施理事会批准的种植方案就行。

  “由于通过良性的机制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农田,每亩一年可增产100斤粮。”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说,只有把农民由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并通过机械化、信息化手段降低劳动强度,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水平,才能真正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作用,“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这类保供重任才能得到落实。这也是成都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