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农业综合开发夯实农村长足发展基础

24.08.2015  09:15

      打造高标田 组建专合社
□张立祥
    面对传统种植成本高、生产条件滞后、劳动力匮乏等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长足发展?
    近年来,平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三农”综合治理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标准农田,走出了一条大巴山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强劲发展之路。
改水改田改路改出农民“开心农场
没想到多年的撂荒地变成了高产田。”8月15日清晨,高峰乡工农村村民李玉群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一脸灿烂。李玉群的老公在外务工,她在家经营3亩多的口粮田。由于地偏路远,加之缺水,口粮田越做越小。
    2015年2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竞争立项落户到工农村,沉寂的山村沸腾了。老百姓积极投工投劳,不到3个月项目竣工,正赶上农民收水插秧。“我家的4块零散田地变为两块大田,耕作路、水渠到了田边,种地方便多啦。”李玉群很满意这项惠民工程,水田插秧后,还在护坡、田坎上种了黄豆、高粱等,“现在边边角角都能‘生金’了。
    据该县工作组验收数据显示,工农村项目建成后,建设高标准农田6100亩,新增灌面2700亩,改善灌面2800亩,新增除涝面积400亩,改善除涝面积3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如今,该项目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连片优质水稻正出穗扬花,一派丰收景象。
    如何把民办公助项目资金用到“刀刃上”?该县农发办主任孙文良介绍,该县探索建立了县农发办、施工监理单位、项目乡镇、项目村社四级质量监督体系。项目落地后,引进有专业资质的施工队伍建设,聘请监理公司全程跟踪,项目乡镇定人定责、项目村社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建立“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一支笔审批”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建设单位报账资料不全票据不实、项目建设随意降低标准数量不足、工程监理人员没有签字、工程未按规定设计要求质量未达标等情况不予拨款。
建专合社送技术粮经生产劲头十足
    “今年可用机械耕种农田,轻松多了。”工农村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长何世轩说。这几天,他和合作社成员忙着安装检修才拉回来的微型收割机、耕作机,为秋收秋播作准备。
    “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粮经生产能力,我们有责任监督指导项目区粮食生产。”孙文良说。项目完工后,农发办派驻干部指导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原则,成立了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50多户农户入社。同时,牵头整合农机农技资源,开展无公害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栽培技术培训;推广优质品种,建立新品种集中示范片。
    “产业做大做强,还得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高峰乡乡长阙峰介绍,“目前已有3家业主到工农村洽谈业务。”该村将采用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粮经高标准生产。同时,在农产品的深加工、绿色无公害、有机上下功夫,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该县农发办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拼盘效应”和牵引带动作用,在项目区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目前,引进龙头企业28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余个,在册入社农户3万多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6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