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文心田谈“川农大精神”传承发扬

08.11.2013  17:16

  
   为了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微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农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农业科学技术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心田。
   记者:请问“川农大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文心田:简而言之,就是我校新老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和为民族复兴献身的精神。我校是1956年从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迁到雅安市的。经过几代教职员工的传承积淀,最终形成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成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推进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川农大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物质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精神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肯定,“川农大精神”对学校今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川农大精神”得以形成,要感谢四川,特别是雅安人民的支持和抚育,这一点川农大人永远不会忘记,而川农大人也将以新的业绩为雅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川农大精神”得到国务院领导、省委领导肯定后,在学校师生中有何反响?
  文心田:川农大几十年来不但有物质形态的发展,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即“川农大精神”。一个单位能精神、物质双丰收,这当然让人高兴和振奋。今年春节期间,师生们在社会各地听到亲朋好友及各界人士对“川农大精神”的赞扬、敬佩和羡慕时,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川农大动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夏青青家长的一封来信,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本报在征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同意后,特将此信原文刊发。)

   于伟书记、文心田校长:
  1月29日的《四川日报》和《成都晚报》同时刊登了《故巢燕归来——川农大留学人员85%的回国率探秘》的报道,我们看后很受启发和振奋。作为川农大在读学生的家长,我们对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是这篇报道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川农大一大批留学人员心系学校的拳拳报国之举,让我们对川农大教学实力更加信赖;二是川农大有这样优秀的中青年有识之士,一定能使学子学有所成,让我们对川农大育子成才更加放心;三是学校建立了吸收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教学机制,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不仅能让学子大展宏图,而且有机会得到深造,使我们对川农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让孩子进川农大读书没有遗憾。如果说去年我们送孩子上川农大还有一些认识上的偏见,那么经过这方面的了解及孩子半年来在校的感受,我们彻底打消了过去的偏见,更加感到川农大不愧为“211工程”的重点大学。
  我们相信川农大的教学、科研各方面在新的起点上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我们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介绍川农大、宣传川农大,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了解它、热爱它,使它为四川这个农业大省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
  我的孩子叫夏青青,是2001年考入川农大动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习的,她高中就喜欢生物,是科代表,在川农大学习兴趣很浓,且不偏科。她立志要学习“川农大精神”,学好本领,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我们当家长的非常支持她的选择。
  此致
  敬礼!

   记者:学校怎样弘扬“川农大精神”?
  文心田:学校将把“川农大精神”和上级、社会各方面对“川农大精神”的赞誉作为推动学校工作的巨大动力,确保进入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目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力争2002年下半年招收本科生4000人以上、研究生400人以上,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人数超过1.3万人,加上全日制脱产的成教生,超过1.5万人。
  抓好师资、学科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标准,加强省重点课程和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适应“入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狠抓教学质量。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切实巩固和加强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新增4—5个近农非农本科专业,努力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加强科技工作。狠抓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开拓国际合作项目,力争省部级以上在科研项目300项次左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10项。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四川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建设,力争组建四川中德油菜中心、四川省畜禽疾病诊断检测中心。以应对“入世”挑战和加强校地合作为重点,着力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成果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推广转化科技成果40项以上,获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左右。
  加快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建好体育馆、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等,争取再造一个川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