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探索农业共营制:引进公司参加合作社
牟丛伦在崇州市集贤乡负责的成都市梁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合作社以及梁景村两委通过招商引资成立的。如果试行效果好了,将考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与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
崇州的农业共营制取得丰硕成果,共营制下,“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产品的出路却成为了一道难题。 引进公司参与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好啊,给我们农产品找到了出路,为实现同质同价、优质优价铺平了道路。”牟丛伦对记者说道。
困惑
农产品的出路,一个难解的题
崇州农业共营制下,各个生产要素互相支撑互相配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产出稳定增长。有作为农业共营制的核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者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保证了自身的较高的收入。
生产稳定之后,合作社的经营者们开始把思考的方向转到市场开拓上。有质无价怎么办?品牌建设之路该怎么走?要不要建立销售渠道?优质农产品怎样获得认可并且创造出应得的经济效益?
在崇州采访的过程中,不少种粮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困境:2014年秋天受连绵细雨影响,雨季里稻谷没有办法晒干,被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压价收购,让农业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经理人损失惨重,“虽然不至于亏本,但是与预期的收入相去甚远。”一位在崇州种粮三年有余的职业经理人如是说。
集贤乡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牟丛伦同样有这些烦恼。“虽然后来统一建设的烘储中心解决了粮食干燥的问题,但是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那就是市场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寻找合作社,农产品出路成了摆在当地的一道难题。
尝试
“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群众”模式
许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建立一个专门的销售部门,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牟丛伦说,土地股份合作里的人才都是生产方面的,经营上的专业能手基本上没有。如果招聘专业人才来从事营销,需要很大的支出,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系统,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那么和专业的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订单”的模式来解决销售问题,怎么样呢?牟丛伦认为,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总体上市场还是在别人手里,合作社对价格等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崇州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说:“要解决单一合作社的农产品出路,并不困难。但真正要做的,是寻找一条道路,可以复制,可以推广,每个合作社都可以学习借鉴以及使用。”
几经雕琢,在崇州市集贤乡梁景村,一个“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群众”的机制初步建立。合作社、社会投资人、家庭农场等发起成立一家公司,叫“梁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主要是研究市场规律,建立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牟丛伦介绍,与普通公司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发起人包括了合作社,合作社在公司中有发言权;其次,公司除了经营本合作社的产品,还经营其他产品,在本合作社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完全能够实现自己的造血和供血,实现自我发展。
经验
“梁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记者了解到,目前梁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合作社附近租赁100多亩土地,试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如果试种成功,就在合作社内进行推广。用“高端”农产品带动、促进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整合。渠道建立和整合后,传统农产品就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入市场了。“这样的好处是,价格可以由我们自己根据市场行情制定,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当然了,利润也可以达到最大化。” 牟丛伦说。
“这种模式最大的价值,或者说是意义在于可复制性。”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果实验成功,这种模式对于崇州农业共营制来说,是一个补充。“新模式的建立,补充和完善了共营制在市场方面的不足,使合作社这个经营主体不仅在生产上实现了高效率,在市场上也拥有了发言权,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一些难题,从长远来说对崇州农业品牌的建立是有积极意义的。”
“经过初步验证,这种模式是可行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行以及磨合,牟丛伦对这种模式推广充满信心:“我们公司成立后,首先是解决梁景合作社自身的问题,然后逐步扩大,帮助其他合作社销售产品。当我们的品牌建立后,公司壮大了,合作社的运行也有了充分保障。”
张世海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