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免耕覆盖”技术推广难在何处?

23.04.2015  11:39

  新闻背景:四川省召开首届“免耕覆盖”研讨会

  优化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推广有机农业。围绕上述主题,由四川省农科院、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联合主办的 “高产高效有机农业-免耕覆盖系统”研讨会于18-19日在成都市召开。

  期间,与会者参观了郫县安龙村、简阳市双河村的“免耕覆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并进行了土壤团聚力、土壤固碳性等试验。从中发现,与普通耕作相比,采用秸秆、杂草、落叶等有机物进行免耕覆盖的土壤,由于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仅增加了肥力,而且使土壤团聚力更好,显著减少了水土流失。此外,因其固碳作用更明显,对于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便在宜宾建立自然免耕研究所研究推广农田免耕技术,但随着院士的辞世,免耕技术的推广不了了之。

  4月19日,在四川首届“高产高效有机农业-免耕覆盖系统”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荣凤介绍,在南美的巴西,免耕覆盖的农田占到40%,阿根廷更是达到70%。而在农业大省四川,免耕覆盖的分布目前仍是星星之火。

  起步很早进展却慢

  攀枝花农技站站长孙林介绍说,他们1995年就在省农业厅的号召下,进行免耕覆盖的实验,但当时仅针对水稻、小麦,比较效益不高,并且又费劳动力,加之是政府出资,钱一停,项目也就没再做。由于大量超标使用化肥、农药,攀枝花土壤退化问题已凸显,到了必须悬崖勒马的地步。

  上世纪90年代,剑阁县外出务工人员已达到适龄劳动人口的1/3,农业局副局长母安彦介绍,现在更是达到了2/3;在此情况下,“覆盖”相当于增加了农民的二次劳动,所以基本推行不动。2005年 “农机+农艺”和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才使这一情况有了改观。

  农机收割的油菜秆不能太粗,否则收不动。所以就改移栽变为撒播,撒播的种子密度大,就能限制秆的粗细。种子撒播后,稻草等覆盖物也就可以撒上去,不用一沟沟、一厢厢去铺,方便快捷很多。通过小麦覆盖玉米秆、油菜覆盖稻草,土壤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增加了有机质,土壤明显变黑、疏松了。

  目前,剑阁全县33万亩油菜中的约20万亩,以及30万亩的小麦中约10-15万亩进行了覆盖。

  然而,“机播”刚助推了免耕覆盖的发展,“机收”就又泼了冷水。2010年开始,随着农机具的发展,稻草、小麦、玉米的秸秆都可以在收割时直接粉碎还田。中江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大学指出,现在秸秆严格禁烧,不带粉碎秸秆功能的收割机都不让下地。在此情况下,覆盖还田“费人工”的劣势又凸显出来,农户都选择一碎了之。

  优势明显劣势突出

  “秸秆还田有大概三种方式:覆盖还田、就地粉碎还田、沤肥堆肥还田。”张大学介绍:“虽然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但‘覆盖’能够保温保水,增加有益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彻底改良土壤结构,不仅增肥力、而且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在2-3年后,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摆脱化肥、农药的依赖。”粉碎还田相比之下最省事,但是对耕作条件有较高要求,所以免耕覆盖能够在一些机收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小范围开展。

    张大学以为,大型农机首先要挑地块,要在平坝区、丘陵的宽谷区,其次看机耕道,现在的收割机多是1.7-1.8米宽,窄点儿也过不去。并且,作物的成熟期要一致,否则不能下田。此外,粮食要抢收,仅有3-5天,而田块多农机少,等不到农机的时候,还是需要人工收。剑阁县农户张步满介绍,这种情况,农户可以顺带把稻草收起来,等种油菜时再铺下去,从而实现免耕覆盖。

  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吕世华介绍,目前全川覆盖免耕的面积远远少于适宜推广的面积。对此,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实际上,免耕覆盖可以有效减少翻耕、除草、追肥等环节上的劳力投入。

  技术创新改良耕制

  重新试点覆盖免耕,孙林表示,攀枝花将通过稻菜轮作等,提高亩产收益,一旦在收入上产生吸引力,就不愁农户不积极实践。

  对此,省农科院已做了探索。在油菜地里套种马铃薯。马铃薯种子不需埋在土里,只要用稻草覆盖就行,收获时也无需刨土,从稻草里直接拎出来就行。每亩产量能达800斤以上,按1.5元/斤来算,仅此一项便可亩增收千余元。并且由于覆盖物的保水、增肥力等效果,油菜产量也有一定增加。

  2014年,通过采用覆膜技术,简阳成功种出了再生稻。“本来这里热量资源是不够的,但是通过覆膜栽培和播期、移栽期的前移,再生稻亩产达到140多公斤,这一产量水平与再生稻适宜区宜宾、泸州等地产量相当。”吕世华介绍。下一步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和耕制改良,让免耕覆盖产生更高的种植效益,从而被农户心悦诚服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