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前景可期 亟待规范发展

25.10.2016  18:12

  北京保险研究院农村保险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对我国农业保险的潜力做了一个预测,长期看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2500亿元,九个保险种类承担的风险责任总额为39万亿元。而去年,我国农险实现保费收入374.7亿元。对比可见,农村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值得期待。但同时,也急需解决一些问题。

  “我们不断地在对抗骗保的情况,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电子耳标来帮助我们鉴别哪些牛是我们承保的。”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农业保险研讨会上表示。

  “在一些地方,为了得到理赔款,有的村出现整村作弊的情况。”陕西保监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而骗保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当前我国农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险技术尚不够发达,保险公司面临核赔困难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农险要解决这些难题,加强监管、提高农险技术以及引进公估公司等思路都值得探索。

  现状:农险骗保难杜绝

  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农险市场正快速发展,但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骗保现象较普遍就是其中之一。

  在农险经营的两端,一边有农村投保人代表在吐槽保险的保障低、理赔难,而在另一边,又有保险公司深受骗保之苦,农险经营效益不佳。这无疑是当前农险经营必须正视的弊病。

  陕西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承保任务,上级把任务下达到村里,村里直接就给缴费了,“投保签字怎么签?农民早就出去打工了,村里没有几个人。”他表示,而在理赔端,为了得到理赔款,有的村出现整村作弊的情况,引起当地县长的注意并提出警告。

  由于农业经营的分散性以及受限于农险技术等原因,目前,农业保险存在定损难量化、核赔难操作等问题,骗保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保险公司业务质量。“目前农业保险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太多,必须进行规范。”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求解:提升技术+引入公估

  道德风险问题解决不了,农险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受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解决道德风险不能靠自律,必须从严格监管、提升技术、引入第三方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探索解决,才能在规范中实现长远发展。

  在监管方面,近期保监会不仅连开16张罚单,而且召开农业保险专项治理整顿督导现场会议,各地也在推进农险专项治理整顿工作。“解决道德风险不能靠自律,必须从制度上、业务流程上进行规范并严格监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防范农险经营道德风险还得依靠技术的提升。

  近年来,高科技在农险的应用中越来越多。例如,安华农险、人保财险等公司已经在承保和理赔领域广泛应用无人机技术。“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为承保和理赔工作提供空间数据和分析管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理赔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难题。”人保财险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指出。不过,“农险摸家底,用上高科技”的目标目前尚未全面实现,仍需不断提升,让承保和理赔更加精确,更易量化。

  “简约的农险才是好的农险,利用现代科技的农险才是好的农险。”对外经济易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只有做到简约,才有市场价值,而现代科技是重要技术支撑。

  鼎信农业保险公估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光表示,目前农业保险的灾害定损存在以点代面的问题,人工查勘定损或许能精准定量某一个点的灾害,但对区域灾害却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查勘定损。

  他还指出,引入公估机构,通过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农险理赔很有必要。

  他分享了两个案例:某县级市2014年遭遇农业灾害,政府向保险公司索赔4500万元,保险公司经过自己的初步评估认为损失为3500万元,而经过该公估公司评估之后,确认损失在2300万元-2500万元之间,但最后保险公司赔付了4300多万元。另一案例是,某地受灾政府认为应该赔付1.5亿元,公估评估认定为9000多万元,相差较大。“由于农业保险公司处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往往最后达成的赔付结果偏高。”杨晓光表示,并非赔得越多矛盾越小,关键在于要赔得精准,依据要充分,引入公估机制有利于科学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