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 绵阳民营企业踊跃“参军”

22.11.2016  21:36
核心提示:4月,绵阳在全省率先出台的《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工作。9月,游仙区出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亿元,用于军民融合人才引育、院所改革、军工资质认证、重大项目引进、成果转化等项目扶持,专项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11月9日,绵阳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初步确定首批238家企业获得军民融合企业的“身份证”。

  同一天,绵阳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将电话打进了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他们想参与到军品供应,所以请我们提供办理相关资质的咨询服务。”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运营方负责人丁爱华说。

  在答应尽快与对方面谈后,丁爱华在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上做好标注。面对这股“民参军”热潮,从事军民融合咨询服务多年的丁爱华有点措手不及——过去几年里,平均每年只有两三个“民参军”的咨询服务。而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就接到20多个申请,其中11家已正式签约,委托交易中心提供咨询服务。

   门槛放低 释放民企“参军”热情

  2016年5月,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成立。6月,丁爱华在对绵阳科技企业摸底走访中意外地发现一个新趋势,“一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十分渴望成为军品供应商,但不得其门而入。”

  事实上,推动军工开放已成为一种趋势。据丁爱华观察,以往军品供应主要依靠军工系统的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随着一些民企技术实力的提高,他们在一些领域已手握核心技术,“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个佐证就是:以往需要“军工四证”才能参与的军工产品领域大幅减少。2015年9月发布的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共755项,与2005年版许可目录相比减少约2/3。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入军品供应领域,对民企而言不仅意味着可以开拓一个新市场,更是对产品质量、品牌的一种提升。

  一部分先行民营企业已尝到甜头。四川三阳永年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主业是3D打印。区别于其他同行的是,他们用的材料是镍基、钼基、钨基、钛合金等,其产品可用于军工领域。前段时间,该公司也凭此从1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亮相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很多人此前不知道我们可以做金属打印,参展之后咨询的人明显多了。”该公司负责人说。

  门槛放低后,一些民企主动探索“参军”模式。在绵阳科创园区创新中心二期,四川邦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军正忙着与某军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讨论技术细节问题。2015年,邦辰公司与某军工企业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和交付中心,吕军搭上了“军民融合”的列车。这种“借壳”转型让吕军迅速在军工市场打开了局面,“目前我们与多家军工院所建立了良好关系,订单也越来越多。”

   政策给力 民企“参军”“陪伴”更多

  “入驻军民融合孵化器,我们能够方便地与当地军工科研院所和军民融合企业进行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四川物科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刘光海说。去年4月,刘光海从绵阳某军工科研院所辞职和朋友一起创业。

  对前路刘光海有着自己的判断,“要创业,氛围和平台很重要。绵阳军民融合产业是一块巨大蛋糕。”

  4月,绵阳在全省率先出台的《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工作。9月,游仙区出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亿元,用于军民融合人才引育、院所改革、军工资质认证、重大项目引进、成果转化等项目扶持,专项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但由于政策扶持的主体不明确,这些政策难以落地。“开展认定工作也是一个摸底,全面深入掌握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绵阳市国防科工办军民结合发展科科长谢强说,“军民融合企业认证后,相关的政策扶持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不仅有政策扶持,绵阳正在完善孵化平台和产业承载平台。4月,绵阳市军民融合孵化器投运,目前已入驻10余家“民参军”企业。围绕军民融合,绵阳科创园区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中物技术转移中心等大批国家级孵化、研发中心。10月31日,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军民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开工。该产业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民爆、核技术应用、航天航空等产业。

  在绵阳市首批军民融合企业名单中,刘光海的公司顺利入围,“有身份认证,又有政策扶持,我们‘参军’的信心更足了。”刘光海说。

咨询服务 对接供需找到入口

  军品供应事关国防安全,必要的准入资质仍是一道“入门试”——根据不同的军品任务类型,需要由专门的机构认证的“军工四证”,即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尤其是后面二个,条件仍比较严格。

  截至2015年底,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民营单位数量不过1000余家。更令民企感到头疼的是,因为领域较为特殊,许多企业即便知道“军工四证”,其办理的细节、对应的军品任务类型仍是一团乱麻。

  以相对容易办理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为例,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保密体系,还涉及很多细节,例如保密室的门禁系统如何建立、采购何种中间转换计算机、涉密电脑的外延设备需要如何使用……

  据绵阳一家生产机械设备“民参军”企业老总回忆,当时在自行摸索的情况下,办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保密资格就各用了一年多。

  而熟悉军民融合相关业务的丁爱华,由此萌生了开设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想法。

  7月,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成立了“民参军”服务部,在随后举行的培训会上,到场的70多家企业中有10家进行了现场咨询,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电话打来,询问相关服务细节。“对于民企而言,成为军品供应商还可以得到申报科研项目的支持,这对绵阳科技型企业很有吸引力。”丁爱华说。

   记者手记

   开辟双通道让更多民企“参军”

  □祖明远

  军民融合并不是一条“单行道”,许多民营企业也在国防军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军转民”“民参军”二者同步推进,共同构成了军民融合的“双向通道”。

  近年来,随着相关探索的推进,在如何调动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推动技术成果在民用市场“开花结果”方面,绵阳已取得了很多实效,涌现出了长虹、九洲、利尔化学等行业巨头。

  在“民参军”领域,同样也涌动着一股热潮。随着军工市场门槛的放低,越来越多的民企,尤其是掌握细分领域核心技术的“冠军”企业,有望从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军工领域的保密特点,许多民企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办理相关资质所知不多,不清楚军工订单有什么具体需求……

  要成为军品供应商,民企要做的不只是做好“内功”,还需要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在这方面,绵阳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为民企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并帮助对接供需。

  同时,绵阳刚刚出台了全省首个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首批通过认证的238家企业中,相当部分为“民参军”企业。据该认定标准的起草者介绍,未来将根据相关企业的特点,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绵阳还开展军民标准通用化试点,鼓励在绵军工单位积极参与军标转化、整合修订、通标制定等工作,进一步扫清民企“参军”的障碍。

  相信,随着相关探索的推进,民企“参军”的道路将越来越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