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军民融合产业经济规模收入已达2660亿元 稳居全国第二位

27.12.2016  18:13
  9月初,总投资580亿元的27个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在川签约。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在完成工商注册的次月,与我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后第10个工作日,又与我省签署航空发动机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在川落子,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动作频频。
  放眼全川,航天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等10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紧锣密鼓。
  ……
  统计显示:目前,我省军民融合产业经济规模收入已达266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
  动作频频、成绩抢眼的背后,是肩上沉甸甸的国家使命——
  2015年,四川入选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在全国8个试验区域中,是唯一一个被赋予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使命的省级区域。
  以军民融合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一年来,全省工业战线主动作为,蹄疾步稳,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驱动着四川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
  锐意改革
  “四个率先”破壁垒
  绵阳市金华洋电器制造公司是一家仅有80余人的民营企业,却长期服务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所生产的多种产品已成功用于神州5号飞船和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由于历史等因素,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森严壁垒。作为一家本土民营企业,金华洋电器之所以能成功进入军工领域,不仅因为技术过硬,更因为机制创新。
  破壁垒,扫障碍,促融合,一系列破冰之举在全省展开。
  ——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
  今年5月19日,我省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正副组长的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建立完善了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构架,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等。
  ——率先在全国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今年4月,率先在全国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分3年到位,主要投向“军转民”“民参军”及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等重大项目。
  ——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
  今年4月,由四川九洲集团发起,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四川大学等58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成立。联盟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打通行业壁垒和垄断,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向多领域、跨行业深度发展。
  ——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所有央属军工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我省是全国唯一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各大央属军工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省份,一大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落户四川。
  “四个率先”并举,体制性障碍破壁,“民参军”门槛高、军工资源共享难等老大难问题有效化解,我省军民融合生机焕发——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四大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79%。
  “民参军”积极性高涨。全省400多家从事国防科研生产单位中,民口企业超过2/3,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关键配套产品研制生产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前不久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的“军工集团重点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调查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一。
  全域推进
  “双轮驱动”强产业
  寒冬时节,北川县内的通航产业园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北川通航产业园是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主要发展飞行观光体验、航空运动、飞行培训、轻型飞机研发(制造)。
  体制创新,打破了军民分隔的“”,但这还不够,军民融合,最终要落在产业发展上。这是军民融合之“”。要“结果”,需栽树,建园圃,搭“舞台”。
  搭“舞台”,做产业。四川一手抓改革创新,加快先试先行,一手抓产业发展,落实重大项目,“双轮驱动”倾力打造军民融合先行先试示范区。
  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今年在绵阳揭牌运营,通过整合军地科技资源,构建互动转化平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渠道,完善交易服务功能,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布局项目40个,落实投资超570亿元。150个军民融合技改升级和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年内预计完成投资109亿元。
  从孵化器到交易中心,再到军民融合馆,四川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军民两种资源互通创造条件。
  “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鲜明特色,‘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的打通,必将加速提升全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说。
  6月初,自贡中天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了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装机评审”,新材料将会应用到我国军用大飞机生产上,打破了国外垄断。
  中天胜是老工业城市自贡以军民融合促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实例。军民融合正成为我省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去年9月,四川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围绕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的目标定位,德阳着力探索有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新机制、以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创新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新机制、推动区域内外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新机制。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的军民融合特色更加突出。绵阳去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科技城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目前,全市已有军民融合企业446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
  近年建成的成都国家现代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入驻97家企业,企业信息安全从业人员达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02.7亿元。
  四川目标:未来5年,全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培育10家100亿元以上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初步建成“三区一基地”,即军地优势资源共享转化示范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先导区、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防军工战略基地。
  全力保障
  百亿产业基金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为给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保驾护航,我省加大力度,强化资金、人才保障。
  除省上设立1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外,成德绵等地都设立了规模不等的军民融合发展基金。
  绵阳建立了7000万元的科技城“信贷融资风险池”以及总额4.5亿元的创投基金,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今年9月,成都出台“军民融合十条”,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重点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融资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对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奖励300万元。30亿元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也在今年8月成立。
  政策护航,四川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引领,以成(都)德(阳)绵(阳)为核心,辐射广元、乐山、泸州、宜宾、达州等军工资源的优势区域,探索多点开花、选优融合创新之路。
  广元,主动对接成德绵军民融合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争取成都—广元—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加快优势企业“军转民”“民参军”步伐。
  乐山,重点发展军民两用航空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民用核技术等5个军民融合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心和孵化中心。
  ……
  上承国家意志,下惠百姓生活,四川军民深度融合正风生水起,已初步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驱动着四川工业新动能加速成长。(记者 张萍)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习近平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