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央企重组分类难题待解

07.08.2015  12:21
核心提示:军工央企一直被定义为特殊的央企。业界亦认为,呼之欲出的国企改革方案将军工央企定位为特殊功能类。   民品产业占比六成以上 军工央企一直被定义为特殊的央企。业界亦认为,呼之欲出的国企改革方案将军工央企定位为特殊功能类。

  民品产业占比六成以上,军民深度融合

  7月16日到25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在北京举行。中核集团、中国核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集团、中国电科等十大军工央企,携近千项具有代表性的军转民重大成果和产品在展会上集中亮相。

  据了解,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首次举办军民融合主题展览,涵盖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等多个产业。

  “军工行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表示。

  民用产品占比达六成以上

  据企业观察报记者了解,已公开的数据显示,多数军工央企的民品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六成,有的央企民用产业占比已经达到八成甚至更高。

  以中国电科为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成立以来,中国电科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由2002年的49亿元跃升至2014年的800多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现占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逐渐形成“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发展格局,产业已成为中国电科的重要经济支柱。据记者了解,在国资委对央企经营业绩考核中,中国电科连续11年获评A级企业。

  中船集团是首次向公众整体展示近年来在军民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船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中船集团的民品产值已占到总产值的80%左右,旗下大部分企业达到了“能军能民”的要求。而且,近80%的产品实现了军民两大领域开放共享,互通互融,基本形成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

  此外,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两大军工央企的民用产业营业收入也达到千亿级别。

  “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是世界军工发展的趋势。”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认为,军工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单一的军工发展,对企业、对社会都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军队的技术要比民品的技术高,军队的管理要比民品企业性质的管理严格,军队的人力资源结构比民品的人力资源结构好。

  张春晓表示,从军对民的角度看,军队有些技术可以在不涉密的环节中实现共享,能够通过军工化管理的转移使民品的管理水平获得提升,同时使军品的人力资源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大的价值体现。从民对军的角度看,发展民品能够通过规模优势实现对军品的自补。同时,通过转移提升的有用技术进一步实现对军事技术的提升。

  两种机制体制如何分类考核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许保利认为,军品和民品的发展,都是取决于需求。过去,军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政治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军工任务没有那么多,民品业务就此发展起来。但对于企业而言,更愿意做军品。因为军工任务有国家财政支持,而民品业务则需要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杰表示,军工技术的开发主要以军工任务为目标,民用转化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而二次开发具有风险性,需政府投入。以航天领域为例,他建议,加大对航天技术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的支持,推动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应用。

  有业内人士亦认为,军工的科研成果如何效益最大化地转为民用,如何更好地融入市场,是所有军工央企发展民品产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军工产品有财政保障、军费保障,所以他们往往缺少往民用转的冲劲儿,体制机制决定最终效果。

  军工央企的特殊功能不减,民用产业逐年壮大,两种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体制机制,该如何进行高效地考核?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表示,“以前,只要军工任务完成得好,军工企业的任务就算彻底完成了。而国资委成立后将其民品发展也纳入考核范畴,鼓励民品发展走市场化道路,使得军工企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军工企业,才能激发其活力。”

  但市场化的道路也给企业带来一些难题。一家军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在民品业务方面,不仅仅是企业之间有竞争,同一家央企的不同研究院也存在着同类业务的激烈竞争。有的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会将产品价格压得很低。

  在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办法中,确定军工企业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企业业务特点。但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没有完全公开。

  “不管怎么考核,都是为了两个有效促进。只要主业清晰,方向明确,国资委作为监管部门都会支持。”张春晓认为,军工央企和其他央企一样,央企做大做优做强的根本目的,是要参与国际竞争,优化配置国际资源,实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这种市场竞争,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提升。

  他还指出,任何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军工企业也要逐步摒弃行政化管理的模式,采用市场化运行的手段,去有效地管理军工,使管理链条更加优化。

  下一步分类重组猜想

  军工企业民品产业的大力发展,也引发了业界关于军工央企分类改革和重组的猜想。

  军工央企一直被定义为特殊的央企。业界亦认为,呼之欲出的国企改革方案将军工央企定位为特殊功能类。

  许保利对军工央企的概念提出异议,“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被定义为军工央企?如果说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就算军工企业,那生产军工配套产品的企业算不算?”

  以新兴际华为例,作为国庆50、60周年阅兵服、驻港澳部队各式军服以及全军军需品研制和70%以上生产任务的供应商,年生产各种职业服装7000多万套,鞋类产品1.6亿双,是军队、武警部队军需品生产保障基地和外军军需品市场的主要采购、加工基地。这个全球最大的后勤军需品集成供应商,却没有列入十大军工央企序列。

  不少央企也有单独的军工部门,专门生产军工配套产品。一些民企也有军品业务,比如生产军品零部件等。

  “可以像美国那样,弱化军工企业的概念,只分为防务和民品业务。”许保利建议。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军工央企和其他央企一样,随着分类改革的方案逐步明确,下一步都会经历分拆重组的过程。首先是分类,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对行业、产品进行分类,强化主业。分类以后才有重组的可能性。

  “一种是相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另一种则是不同企业的同类业务整合到一起。”李锦表示,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许保利亦认为,拆分和合并应该同时进行,未来的央企更应该聚焦主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国防科工局还将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并且,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品配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