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盛装彰显民族神韵经典赛事传承千年文明
金秋9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塞外的内蒙古兴安盟,一场民族服装服饰的盛宴也在倾情开席。
9月9日,第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将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盛大开幕。自2003年至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今年是第十二届举办年。11年来,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为丰富内蒙古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内蒙古旅游整体形象,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千年沧桑彰显草原文化神韵
蒙古族自称“蒙古”,最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历史上的蒙古族地处高寒,以打猎、游牧为生,为适应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其服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3世纪蒙古汗国时代,中外旅行家对其式样和制料有所记述,南宋彭大雅撰写并由同代人徐霆作疏的一部关于蒙古见闻录《黑鞑事略》中这样描述蒙古袍: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外,一裘毛向内,男女样式相似。这应该是对蒙古族服饰最早的记载。
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一幅彰显民族精神内涵的画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流动博物馆,它以不同的风格样式和骨子里的文化内涵彪炳着一个民族的个性与群体特征,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蒙古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族群,也因此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即使是同一部落,也往往因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服饰风格也各有千秋。随着历史的衍进,蒙古族服饰已经从生活必需的社会功用特质载体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文化积存丰厚,而且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目前,蒙古族服饰已经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蒙古族地域文化的标识物,它凝聚着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成为我国民族服饰大观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
百年传承延伸民族精神内涵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麓,辖区内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巍巍兴安岭绵延千里,纳山汇壑、拥原带野;蜿蜒母亲河纵横交错,碧波荡漾、流光溢彩。兴安盟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厚重。早在元朝以前,这里就是蒙古民族从森林走向草原的出发地,成吉思汗阔亦田之战遗址、金界壕遗址、诺门罕战争遗址和二战遗址充分说明这片土地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清朝之后,这里的温泉已在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享有盛名,这里的温泉文化、蒙元文化、林俗文化、冰雪文化、俄蒙异域文化历史悠久,凝重深厚。在全盟6个旗县市内不仅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矿泉、火山、天池、冰雪、峡谷、瀑布、珍禽等自然生态景观,更孕育着与之共生的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辽金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林俗文化等人文资源。
十年磨剑铸就经典节庆品牌
2015年是第十二届蒙古族服饰艺术节举办年,首届蒙古族服饰艺术节于2003年8月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对参赛的蒙古族服饰和模特进行评比奖励,以此推动民族服饰的研发生产。全区18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社会反映良好。2004年至今,每年举办一届,先后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满洲里等盟市举办,自第二届起,对参赛规则、奖项设置、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修改,使比赛更加规范,有效地提升了服饰节的组办水平。与此同时,尝试着邀请区外蒙古民族聚居地区的代表队参赛,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服饰的交流学习,国内外的服装代表队同台展示蒙古族服装服饰,对提升蒙古族服饰的设计制作水平,增添国际化元素,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坚守,从最初18个参赛队发展到70多个,从最初单一的比赛到国际间的交流、研发、商贸洽谈,从单一的赛事到提升民族文化感召力和旅游整体形象……蒙古族服饰艺术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涵和功能,彰显着民族个性和群体特征,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成为内蒙古一个标志性的品牌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