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砥砺开拓 创全区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13.03.2015  12:45

  3月11日,记者从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全区计划接待旅游者8419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入境旅游者可达1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国内旅游者8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6%。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232亿元,同比增长23.65%,其中:入境旅游创汇10.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国内旅游收入2170亿元,同比增长24.36%。

  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打造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呼和浩特市重点打造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草原马汇、清水河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美岱召旅游区;呼伦贝尔市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旅游区、大兴安岭敖鲁古雅旅游区、拓拔鲜卑民族文化旅游区、扎兰屯风景名胜区;兴安盟成吉思汗庙旅游区、翰嘎利湖—五角枫旅游区、阿尔山—松贝尔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通辽市科尔沁文化景观大道、银沙湾旅游区;赤峰市美林谷滑雪场、玉龙沙湖旅游区;锡林郭勒盟中国马都;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旅游区、七星湖旅游区、准格尔黄河大峡谷;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旅游区;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通湖草原旅游区、南北寺及定远营宗教文化旅游区;森工集团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毕拉河森林生态旅游区等。

  品牌旅游线路方面,以国家级品牌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叶之路)、长城、黄河、风情冰雪体验等品牌旅游线路;以民族历史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成吉思汗、哈萨尔、红山文化、西夏文化、辽文化、科尔沁文化、匈奴溯源、鲜卑溯源、岩画、闯关东、走西口、藏传佛教、狼图腾等品牌旅游线路;以知名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重点打造大兴安岭、额尔古纳界河、巴丹吉林沙漠等品牌旅游线路。

  全面启动智慧旅游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

  为尽快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和智慧旅游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全区智慧旅游平台,自治区已经成立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工作,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的架构,建立全区智慧旅游数据库,重建自治区旅游政务网、资讯网,建设全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和机关办公OA系统,最终建成完善成熟的智慧旅游网络,使内蒙古智慧旅游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

  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塑造“亮丽内蒙古”品牌形象。

  以提高内蒙古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目标,以“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为形象主题,创新营销方式,改进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三位一体”的合力营销策略,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和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提高内蒙古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富民(扶贫)工程。

  一是在与周边8省区接壤地区和盟市旗县驻地周边深入开发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乡(苏木)、旅游示范村(嘎查)、专业旅游村(嘎查),培育若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环城市乡村旅游集聚带,满足周边省区和城市人群的周末消费需求,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再创建一批全国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旗)、示范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农(牧)家乐,规范服务标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比例。特别是在冬季冰雪旅游线路上,要大力培育支持温暖、温馨、卫生、有特色的农牧林家乐,使其成为冬季旅游的基础支撑。

  四是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对列入扶贫试点的村镇嘎查给予规划指导、优惠政策和资金倾斜,开展整村推进工作。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聚集区。

  自治区将加快推进额尔古纳—根河、阿尔山、库伦、克什克腾、喀喇沁—宁城、多伦—正蓝旗、首府周边草原(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蒙晋黄河大峡谷、东胜—康巴什—阿拉腾席勒、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万泉湖、敖伦布拉格)、乌海湖、额济纳等12个特色旅游聚集区建设,加大对旅游交通、游客集散、信息服务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使之成为自治区构建“中国北疆风景线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支撑,成为各盟市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