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煤评内地政治精英频落马:官场染缸效应须深思

31.03.2015  20:50

  中新网3月31日电 香港《明报》31日刊出评论文章称,北京两会结束迄今,中纪委祭出闪电刀法,至少伏下四虎。本轮反腐有一大观察点,近期落马者“是‘能吏’中的代表人物”。而要改变这种官场“染缸效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塑权力结构。在“”与“”之间,应当找到一条平衡之法,让更多政治精英能够为国家和民众服务,使“善始敬终”成为官场的新常态。

  文章摘编如下:

  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一汽董事长徐建一、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福建省副省长徐钢,再加上由地方纪委通报的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戴海波,合而观之,无不是官场精英。其中,改革派“明星官员”仇和的落马,给舆论界投下了最大一颗震撼弹。

  官场落马者中的“仇和现象”,早前也有其他版本,如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原铁道部长刘志军等,皆曾是内地官场中的佼佼者。而这些昔日的能吏们,从组织部门考察时的“德才兼备”,最终堕至“德才失衡”的地步,在异化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内外因素,值得深思。

  庸者贪、能者腐,是否说明腐败业已成为内地官场酱缸中的一种“万能溶剂”,可以吞噬掉意志不坚的个体?这一危险迹象必须引起警惕。

  要改变这种“染缸效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塑权力结构。

  所谓权力结构的改革,大概有两个维度。一是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分开、协调及相互制约的问题。二是理顺执政党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把应当让渡出来的权力,逐步还权归位。可以说,这才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的正途。

  在以上几种权力关系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被讨论得较少,却也不容忽视。地方“能吏”中有不少仇和一样的政治强人,他们要在经济发展锦标赛中脱颖而出,除了GDP成绩,另外就主要看市政建设。虽然内地官场考评标准也在因时调整,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类指标仍占对官员考评的过半比重。

  在实行了20多年的分税制体制下,地方的财权事权基本可以用“钱少事多”来概括,对于像城建这样少数能被上级和公众感知的为政亮点,官员们往往不遗余力,在监督机制不彰的情况下,这样政绩极易变异。

  仇和落马后,其背后的开发商人被起底为“城建教父”。而之前在南京仕途折戟的“推土机市长”季建业,曾经是昆山“经济模式”造就的“明星”官员,对他的指控多数涉及项目开发。

  官场“染缸”非一日而成,激浊扬清也要久久为功。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上,在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上,在扩大民众的监督权和决策参与权等方面,中共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每一个“能吏”的落马都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成本。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在“”与“”之间,应当找到一条平衡之法,让更多政治精英能够为国家和民众服务,使“善始敬终”成为官场的新常态。(欧阳五)

(原标题:明报:内地政治精英频落马 官场染缸效应须深思)

编辑:SN089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