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大师 兽角上刻出3万字《易经》
2017 记录
□文莎本报记者吴晓铃
一块巴掌大的兽角,如何容纳下3万多字的《易经》?日前,在成都举行的川促企业家文化交流会暨王建安先生书画展览上,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建安的微雕艺术品《易经》引起大家的关注。耗时3年,他硬是在不用放大镜的情况下,在兽角剖面刻出正楷繁体3万多字。这部微雕《易经》,也助他获得2014年四川工艺美术金奖。
不用放大镜却分毫不差
今年78岁的王建安从事微雕创作已逾40年。上世纪80年代,王建安在一家刃具厂做美术设计。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微雕,从此一发不可收。
王建安说,之所以想到创作微雕《易经》,因为“《易经》讲的是生命、宇宙、世界的博大精深,而根植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微雕,则具有把宏大缩小成微观的魔力。”将《易经》的“大世界”装在微雕的“小世界”,“既能够吸引熟读《易经》的人关注微雕,又能够让喜欢微雕的人关注到《易经》,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桩美事。”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作品愈小巧越显珍贵。对于微雕的难点,王建安指出,在于“无法起稿,无法修改”,只能是“成竹在胸,意在刀先”。王建安说,在发簪刻几个字非常初级,而微雕《易经》则在毫厘之间容纳千字,且无一败笔,笔笔有帖气,这得益于他多年来苦心孤诣钻研雕刻技巧以及日日练习书法绘画。
雕刻时,王建安从不借助放大镜,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凭借手感运刀,凭经验完成。在他看来,握刻刀如执毛笔,每一次落刀都至关重要,“手一抖,雕刻错了,只能用砂纸磨掉,一大片就没有了,数月的心血可能在一瞬间就浪费掉了。”为了保证精力集中,避免出错,他每天雕刻时间不超过3小时,微雕《易经》一刻就是3年。
自制菱形刻刀展现书法之美
为了让作品凸显刚柔并济之美,除手上功力,刻刀尤其重要。在王建安的书房,记者见到他自制的微雕刻刀,包括一个金属刻架、一把圆锥形刻刀和一把菱形刻刀。他拿起两把刻刀,打趣地说,“它们给我挣了家当,陪着我冲锋陷阵好几十年。”
两把刻刀细如针尖,刀片与刀身可以替换,像是一支自动铅笔。王建安介绍,刻刀的原型是修钟表的单头拿子。他在钻头处做了改动,将螺旋头换成了圆锥形。很快,他发现“圆锥形的刻刀虽能刻线,但无法体现笔锋”。于是,他又研究出菱形刻刀。“起笔、运笔、顿挫、收笔……菱形刻刀能够很好地体现书法应有的笔锋,展现书法之美。”王建安说道。正因如此,他的微雕作品《易经》虽然字如芥籽、极其细微,但是透过放大镜,依然可以看出笔画挺秀,笔法遒劲。
王建安介绍,用来放置雕刻材料的刻架也别有玄机。它由一个黑色底座和一个支架构成,支架与底座间由一个可旋转头连接。他解释,“如果雕刻材料面积较大,直接放在底座上固定即可;如果面积较小,像是一粒米,就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上,旋转头可以让米粒任何时候都正对着雕刻者。”
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让王建安和他的微雕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走出国门,作品在日本展出时,没到开展时间馆外观众就排起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