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高额押金不能再成为监管盲区
取消对民办养老机构不合理的管制,不等于可以在一些攸关老人权益的问题上当甩手掌柜。
近日怡养爱晚(北京)养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媒体曝光,卷走千余名老人上亿元养老钱跑路。媒体对北京养老市场展开调查,发现多数民营养老机构会收取高额押金,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但对押金用途的监管至今仍是盲区。
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被人卷走,千余名老人的遭遇令人扼腕。在期待相关部门尽快破案,为老人们挽回损失的同时,人们也不免疑问,为何民办养老院要向老人收取高额的押金,这种高风险的行为为何长期遭主管部门漠视?
高额押金成为行业潜规则,这反映出民办养老产业的不成熟和急功近利。在国外,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被认为是个利润微薄但长期回报稳定的行业。但在我国,民营资本逐利养老产业,多为挣快钱而来,能做好长期经营规划的是少数。
为了获取政策优惠,我国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会注册成公益性质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不能赢利和分红,其要想从正常收费上赚钱,也很困难。所以这些机构才会想出了收取高额押金的方式,用低成本的高额押金进行各种投资,获取额外收益。但这些投资能否赚钱,或者押金会否被无良之徒卷走,恐怕只有天知道。
很多民办养老机构收取的高额押金,实际上已涉嫌非法集资,也因如此,媒体对这种高额押金的质疑不断。按理说,无论是金融监管还是民政部门,都该有所警惕。遗憾的是,对于民办养老机构中的高额押金潜规则,监管层面罕有动作。
或许有关部门认为,没必要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具体经营方式进行干预,一个要收,一个愿缴,政府没必要来插一杠子。应当说,近年来,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逐渐松绑,管制和干预越来越少,这样的方向并没错。
但取消对民办养老机构不合理的管制,不等于可以在一些攸关老人权益的问题上当甩手掌柜。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高额押金的背后,许多可能涉及霸王合同甚至欺诈,每个养老院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押金,集合起来是个庞大的资金规模,其中的金融风险自不待言,很可能将那些缴纳押金的老人推向老无所依的境地,所以相关部门没理由熟视无睹。
民办养老机构押金该不该收,怎么收,这些都应有一个规范。比如,如果是涉及老人突发医疗费用,或者防止欠费,这些押金或可收取,但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行业标准;再如,交高额押金免费入住或取得养老公寓使用权,这种收费方式对老人而言风险巨大,很容易给金融诈骗以可乘之机,应考虑全面叫停。还有,可约定在第三方银行开立联名账户,对押金部分进行资金监管,以防老人们被坑。
在规范押金的同时,也要正视高额押金背后民办养老机构的赢利冲动。国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注册为非营利组织,本意是防止乱收费,保障老人权益,但实际恰恰相反,它反而助长了很多民办养老机构走偏门,变着法儿捞钱。民营资本不是做慈善的,其投资养老产业是为了回报。所以,没必要给其再设各种框框,对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政策歧视。让民办养老机构回归市场主体,允许养老院可以用正当收费、优质服务,获取丰厚利润,能让其更良性地发展,也根除高额押金产生的土壤。
归根结底,是时候让对养老院高额押金的监管走出盲区了。■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