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近半空置应该求解“精准管理”
要避免政府资金的大包大揽,可以采用公建民营,或者民建公助等形式,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养老行业中,真正建设一批物美价廉的养老院。
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数量达2400万,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已达到551.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目前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养老机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7月19日中国广播网)
在全国平均达到48%的养老机构空置率的另一面,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优质养老机构仍是紧缺的。如2013年发布的《我国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指出,2012年,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床位416.5万张,入住老年人293.6万人,仅占当年我国老年人口数的1.51%。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2013年有媒体报道,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个单间的入住价格仅2250元,排队平均要等100年。
价美而服务优质的公立养老院“一票难求”;而大量的民营养老院却处于严重“吃不饱”的状况,以南京为例,从2011年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全市民营养老院共减少养老机构38家、床位2105张。养老院这种结构性的差异和行业性窘境,需要管理方面的转型升级,以此提高资金的使有效率,让政策的杠杆发挥更大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要发挥精准管理的模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故而,就必须改变时下这种“广撒网”的模式,一方面先让急需入住的人员先住进来,以让公共政策发挥弱势救助和底线关怀的作用。比如为了避免让“甩老族”钻空子,应当让失智、失能和孤寡老人先行入住。同时还要启动入住资格评估,对入住的老人进行分类评级,并以此采取差异化应对。比如对患病的老人,就要入住医护一体的优质养老院,而对于身体健康有自我护理能力的老人,则可以入住养老服务为主的养老院。
另一方面,则要避免政府资金的大包大揽,可以采用公建民营,或者民建公助等形式,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养老行业中,真正建设一批物美价廉的养老院。
当前最大的问题恰好在于,政府花巨资打造了一些超过平均水平的样本,人为拉大了公立与民营之间的差距。更严重的是,民营资本并没有享受到公立养老院同等的待遇,比如在医保、土地、税收等优惠方面,还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这就需要公办养老要有精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角色,将主要功能定位为“保基本”、“保低收入”,否则政策性导致的内部失衡,只会加剧对资源的非正当竞争,让社会的养老资源出现错配,也让养老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