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韬光养晦战略不需改变 官方回避用崛起

08.11.2013  06:34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今年可谓中国外交热年,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四国、东南亚……中国领导人访问了多个周边国家,同时周边国家领导人也纷纷来访,仅10月22日一天,俄罗斯、印度和蒙古的总理都在中国访问。

  双方交往充分体现了“共赢”的主旨,中国外交正如习近平所言,“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周边外交工作会议规格罕见

  10月24日和25日,76岁的周刚作为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列席党中央在京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1988年到2001年的13年间,周刚历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大使。

  周刚列席的这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周边形势有很重要影响”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由李克强主持,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政治局常委集体出席。

  会议规格之高引发关注,被媒体形容为“十分罕见”“前所未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用“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形容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周刚认为,从召开的时机、出席人员的规格、讲话的内容看,这次会议都非常重要。此时正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大家都很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改革。有评论指出,外交虽然不是通常意义上改革的一部分,但是战略发展布局的重要一环,在重要的中央会议前部署外交工作,实为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保驾护航。

  会议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当前形势客观上要求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还用一些新表述提出对外交工作的要求,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在《瞭望》刊文指出,会议在中国崛起步入关键期、中外尤其是中邻互动进入敏感期、周边秩序面临深刻复杂重塑的大背景下召开,体现新时期中国对周边外交的大局观与战略自信,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致力于引领周边国家新风气的担当精神。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战略选择

  11月2日晚,清华大学旧经管报告厅座无虚席,一场中美国际关系学者的交锋进行得如火如荼。讲台前挂着红色横幅,显示此次会议的主题:“Can China RisePeacefully?”(中国能和平崛起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中国威胁论”倡导者约翰·米尔斯海默直言不讳:美国绝不会容忍竞争者,会尽力防止中国控制亚洲;中国越强大,周边邻国对中国的崛起越恐惧担忧,中国寻求和周边国家建立经济圈的做法很聪明,但肯定会失败。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指出,“崛起”是中国政府官方讲话和文件中回避使用的一个词,“民族复兴”则是倡导使用的,但当中国领导人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任期内的目标而非后代的责任的时候,中国政府将不得不选择崛起的对外战略。

  阎学通认为,当年国际形势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今后1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如不调整外交政策,一定会越来越孤立,因此需要给一些国家安全保证,才能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恐惧,并对某些“永不满足”的国家加以惩罚。

  在争锋中,阎学通特别推荐米尔斯海默关注中国领导人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认为习近平最近提出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一种战略选择。

   奋发有为不等于放弃韬光养晦

  “如果你是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顾问,你建议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一名清华大学学生问约翰·米尔斯海默。“我会建议中国政府对外采取冷静对策,不要反应过度”,与阎学通不同,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在崛起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低调,不让美国及中国周边邻国感到恐惧,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直到更加强大。

  曲星提到,从国际力量基本评估看,当前西方占主导的态势仍没有实质性变化,中国仍需“韬意识形态之光,养经济建设之晦”。变化的是,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分量更重的中国已难以“超脱”,有些事并不发生在周边、和中国没太直接关联,也要看中国的态度,要听中国的声音,因此中国仍要“作秩序改革之为”,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让国际秩序更加平和。

  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最大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定位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一届领导人在双边、多边场合的公开讲话中也多次强调,必须清醒意识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这一判断得出的必然结论就是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互利共赢。他指出,世界历史长河中,大国的竞争在于内部,在于不自败,因此中国仍会低调,用二三十年时间“强身健体”,解决内部事务,增强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并不需改变。

  勇气智慧下量力而为

  过去10年,尽管“中国威胁论”不绝,但关于中国应谋取更多国际话语权,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让国际社会分享“崛起”成果的呼声也一直都在,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尤甚。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驻瑞典前大使陈明明认为,外界对中国的期待值有些过高,中国仍然是一个有影响的亚太大国,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因此应集中精力搞好周边,此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体现中国对自身基本定位很清晰,也体现中国外交高度的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

  面对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周刚指出,中国要有所作为,也要量力而为,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也不能脱离国情承担力所不能及的责任。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共赢”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希望自己的发展能够惠及邻国,不仅是一般的互惠,而且还做一些照顾”。

  今年1月28日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首次全面阐述外交原则和思路。相比和平发展的表述,习近平在会上提出的“两个决不”更受外界关注。

  外界认为,与过去中国外交恪守“和平发展”口号不同,“不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易”显得更为咄咄逼人,暗示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强硬的姿态。金灿荣指出,这并未超出现有外交政策,只是更明确划定核心利益的原则底线,“强势不强硬”。

  曲星指出,历史地看,现在是中国近代以来周边环境最好的时候,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问题的国家只是少数,“中国威胁论”说得最厉害的是西方媒体以及菲律宾、日本等个别国家,多数国家并不觉得中国是威胁,都希望与中国合作。

  周刚用“不辞万里来访华,但愿一识习近平”形容这一年外交上的“中国热”。他提到,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频繁出访或接待来访,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各国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深化合作,“很多国家领导人觉得在国际会议场合见到中国国家主席是很大的荣幸,甚至作为会议是不是成功的标志,这既显示习近平主席本人的魅力,又显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意义”。

  “我相信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10年里,中国会有很大的变化,老百姓生活会更好,住得也更宽敞,更可以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做了半个世纪外交工作的周刚说。

  京华时报记者商西

(原标题:中国周边外交打造“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