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扶贫攻坚搭建通往小康大桥

02.12.2013  23:03

      近年来,兴文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规划到村、部门联动、项目到户、责任到人”为抓手,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促进全县相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基础扶贫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白墙红门、高顶宽窗,一座靓丽的平房坐落在柑橘林之中,宽敞的院坝内整齐地堆着水泥、河沙等装修材料。11月15日,兴文县石海镇红鱼村4组罗文广带着我们参观他的新房,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你们看,我这房子一点都不比别人的差。等水电安装好,选个好日子我们就搬进去。

        不久前,罗文广家还是贫困户。2012年,红鱼村实施了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罗文广一家叠加享受了少数民族危房改造等多个扶贫项目,得到4.3万元的住房改造扶贫资金,在亲戚朋友帮助下建起了现在的房子。

        “2012年,兴文县财政拿出289.8万元,整合扶贫、民宗、住建等项目资金千余万元,消除全县危草房。”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

        据悉,除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外,兴文县还大力推进贫困村山、水、田、林路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实施贫困村水、电、路、网络“四通工程”,多方位实施基础扶贫,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新村扶贫 成片推进扶贫开发

        大坝苗族乡四龙村猕猴桃科普示范基地内,一片深绿映入眼帘,枝叶缠绕蔓延,虽是冬季仍不失热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获得固定的可观收益,还能实现就近务工,与传统耕种相比,收入实现了翻番。”村支书曾泽赋介绍说,四龙村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受益村之一,猕猴桃基地是在该村实施的产业扶贫。

        “不仅有了产业,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曾泽赋指着路旁的联排小楼说,以前村民大多离镇上很远,路窄坡陡,孩子上学、老人下地劳作都不方便。2011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四龙村实施后,大家搬到了村聚居点,出门是街道,屋后就是猕猴桃基地,方便了不少。

        据悉,兴文县将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县际边界地区等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体相对集中的地区作为该县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分阶段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扶贫开发等项目,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从2011年以来,已整合资金8416万余元在2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整合1.6亿余元在麒麟、大坝、石海、大河、仙峰等乡镇实施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

        能力扶贫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参加劳务扶贫培训后,我在县城一家餐饮店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每个月1500元固定收入可以贴补家用。”近日,大河苗族乡大河村范国芬说。

        “劳务扶贫培训分为10天理论学习和20天实践操作学习。学员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培训合格后发放证书并推荐就业。”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兴文县共投入261万元扶贫资金,通过电工、建筑工、餐饮、家政服务等多种类劳务扶贫培训,转移就业2175人次。

        据悉,自2011年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兴文县已经实现了3万余人脱贫。为确保实现“追赶跨越、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兴文县还实施了产业扶贫、志气扶贫、救助扶贫和易地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今年11月,兴文县制定《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19年,现有5.395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何德江 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