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兴文:多元化增收鼓足农民“钱袋子”

08.07.2015  10:36

核心提示: 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以工资性收入为支撑,以财产性收入为突破,以转移性收入为补充”——这是兴文县为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而设计的增收体系,这个体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在关键环节上着力,以此促进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刘林,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大河村村民,领取兴文县金鹅粉业工资已经三年,在公司的两条生产线上,与其他同事一起兢兢业业地上下班,“每月最多有4000多元的工资,种出的红薯,打成薯粉,还能以高出市场的价格卖给公司,家门口就业,何必外出打工?”刘林的直言不讳为金鹅粉业做了最好的广告,在这个兴文县唯一拥有四川名牌产品的企业里工作,刘林觉得工作稳定,还能照顾老婆孩子,生活很惬意。

 

金鹅粉业被当地政府冠以“不操心”企业,这个年销售收入8000万以上的企业为这个山村带来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红薯种植和粗加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了红薯产出后的“后顾之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在当地发展粉条这个产业已颇为成熟,而立足品牌化建设,同时推进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提升品牌价值已经使兴文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各个范本优势明显。

 

山地乌骨鸡、仙峰方竹、富硒猕猴桃、富硒水稻,林药、林禽、林畜,“一片一区一环线”幸福美丽新村,特色优势农业为生态立体开发模式所推,旅游乡村为文旅结合所引,一二三产业联动为兴文农业建立了良好的发展“生态”,更为促进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做好“培养皿”。

 

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四龙村胡国会在红心猕猴桃基地打工,“家里七八亩土地已经流转给了基地,平时就在基地里工作,管理猕猴桃,每天能挣80块钱”,胡国会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适合自己,比起过去自己出门打工或者种植猕猴桃,成天担心猕猴桃行情来得好。这样流转土地,用劳动获取工资还能参与二次分红的“保障”更加实惠。

 

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兴文县为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农民创造环境,鼓励返乡农民从事农业项目开发,支持农民发展特色手工业和居家就业创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能力,并加快劳务培训转移就业,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医疗、社保以及子女教育等权益。

 

作为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兴文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遗余力。兴文县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全年新增流转土地1.6万亩,共计流转7.2万亩,为农民财产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该县林权颁证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了林权评估、林权交易、资产抵押收储“三大中心”建设,实现了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并网运行,累计流转林地8.6万亩。

 

2015年,兴文县将9945元作为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目标,强化对全县农民收入调查统计、对乡镇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发展和增收亮点培育进行督查,强化政策性支持保护力度,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方位确保这个目标顺利完成。(宜宾日报记者 叶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