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煤矿山整合关闭如何破题?事故矿井纳入关闭序列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刘星)“原来5元能买一杯茶,现在为了保证质量,统一提高门槛要20元一杯,必须再补15元。补还是不补?不补,就只能关闭退出。补,就能实现产业升级。”威远县安监局副局长吴东升以手中茶杯做比喻,打开非煤矿山整合关闭的话匣子。
城镇化让一座座楼房崛起,一条条道路延伸,而构成房屋道路基础的沙石等都来源于非煤矿山。2012年起,为改变“小、散、差”现状,我省开始了新一轮非煤矿山(油气矿山除外)整顿关闭工作,今年底前,要求非煤矿山总量控制在4000个以内。
煤矿整合关闭,我省投入了30亿资金,而非煤矿山在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破题?记者近日来到内江市威远县等地一探究竟。
提高门槛 助推非煤矿山产业升级
哪些矿山可能会整合关闭,哪些矿山会继续留存?吴东升全程参与了威远县非煤矿山的整合关闭工作,在当地具体政策出台之前,他心中已经有了一本帐。
“安全生产条件是个硬指标。比如,达到标准需要花20元,如果你只花5元,说明安全投入不够。如果愿意花20元投入,说明有条件有实力干好。”他打着比方说。为做好非煤矿山整合关闭工作,威远县政府出台了《威远县非煤系矿山淘汰工作方案》,罗列淘汰关闭情况,诸如: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的矿井;在规定时间未完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矿井等,并制定了《威远县2014年非煤煤系列矿山淘汰关闭补助(奖励)办法》 ,充分调动业主主动关闭的积极性。
“政策一视同仁,选择关闭还是选择继续生产,矿主们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吴东升告诉记者。2013年,该县关闭了9个非煤矿山,2014年又关闭24个。截至目前,当地该关闭的非煤矿山已全部关闭到位。
除了威远县,全省很多区县也采取整顿关闭与淘汰落后产能、打非治违、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相结合等措施,积极引导非煤矿山整合关闭。
多方筹资 帮助关闭企业减少损失
我省非煤矿山涉及矿种130余个,约80%的露天生产矿山为石灰石矿山和页岩矿山。“去年初,省安全监管、财政、国土、环保等九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新建页岩矿山必须年产量6万吨以上,水泥用的石灰石矿山必须年产30万吨以上。原有矿山低于上述规模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原则上纳入整合关闭范围。”省安监局安监一处朱永康介绍,虽然企业选择主动关闭,但如何在平稳过渡的同时,又解决好关闭矿山职工安置等遗留问题,仍需积极应对。
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闭矿山已缴剩余资源采矿权价款退还管理办法。“对关闭矿山,如果资源没有用完,就应退还之前业主购买这部分资源的费用,另外,关闭矿山如果已按规定完成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也应退还之前企业缴纳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为引导非煤矿山关闭退出,省各地安监、财政等部门组织已关闭矿山企业积极申报中央补助资金。去年,全省有209座关闭小矿山,争取到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近1亿元,占全国补助矿山总数的1/7。
举措实惠,非煤矿山业主竖起了大姆指,有效推动了整合关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