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玉米、大豆收储政策取消之变

23.06.2014  14:18

  玉米、大豆在今年的行情不是很乐观,让种植户苦不堪言。近来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或将取消,大豆收储政策改为直接补贴的消息引起了小编的关注,玉米与大豆是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与养猪息息相关,国家玉米、大豆政策的调整将带来哪些影响?猪e网特制作了本专题,一起深度追踪。玉米、大豆的价格直接左右养猪饲料成本,影响养猪人收益,国家玉米、大豆收储政策之变短期内影响还没有显现,让我们一起密切关注后续发展。 

   一、玉米国家收储政策之变 

  1、 临储供应能力强  玉米长期将走稳  

   短期看,由于现货供应紧张,临储玉米(2381,  7.00,  0.29%)到厂仍有一定时间,价格仍可能小幅上涨,但考虑到临储玉米市场供应能力较强,预计中长期玉米价格将趋于稳定。 

    如果按照每周350万吨的玉米拍卖量计算,每月拍卖量达到1400万吨,在成交率较高的情况下,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玉米的月度消费需求。中储粮公司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及2013年产临储玉米收购总量约1亿吨,这意味着足够供应新玉米上市前的需求。 

     贸易商观望临储拍卖  

    上周(5.26-5.30),华北及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小幅走高。5月29日,14%水分玉米: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440~2460元/吨,河南开封贸易商收购价2180~2200元/吨,均比前一周上涨20元/吨;河北石家庄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260~2320元/吨,上涨20~40元/吨;黑龙江哈尔滨出库价2250~2290元/吨,绥化青冈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220~2260元/吨,内蒙古扎兰屯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200~2220元/吨,均上涨10~20元/吨;辽宁沈阳饲料企业收购价2300~2350元/吨,持平。 

    华北产区尽管受麦收腾库影响,玉米上市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前期库存普遍偏低,部分深加工企业补货需求较强,继续上调玉米收购价格。东北地区市场粮源较少,玉米购销低迷,贸易商大多观望临储玉米拍卖情况。 

     南北港口价受临储主导 

    5月29日,辽宁锦州港14%水分玉米收购价为2420~2430元/吨,理论平舱价为2470~2480元/吨,均与前一周末持平;鲅鱼圈港收购价为2420~2430元/吨,理论平舱价2480~2490元/吨,均上涨10元/吨。 

    目前北方港口以去库存化为主,北方四港玉米库存约222万吨,比前一周下降30万吨,比5月初下降80万吨。由于东北产区粮源减少,北方港口贸易粮数量下降,后期港口拍卖粮将增加,预计新玉米上市前临储玉米价将主导港口市场价。 

    5月29日,广东深圳港东北产优质玉米主流报价2480~2490元/吨,比前一周末上涨10元/吨。北方港口非补贴粮运至深圳港口贸易亏损达100~110元/吨。预计近期提价空间有限,但6月后随着运费补贴政策到期,仍有上涨空间。 

      淀粉企业加工亏损缩小 

    上周,国内玉米淀粉出厂价大涨,5月29日,吉林长春3000~3100元/吨,辽宁沈阳3000~3100元/吨,山东潍坊3050~3150元/吨,河北石家庄2950~3000元/吨,均比前一周上涨100~200元/吨。 

    胚芽粕出厂价稳中有涨:吉林长春蛋白25%为1700~1750元/吨,河北石家庄蛋白18%为1770~1820元/吨,均持平;山东滨州1750~1800元/吨,上涨30元/吨。 

    目前淀粉行业开工率不高,随着天气炎热,淀粉及淀粉糖需求逐渐回升,但玉米现货紧缺,受成本推动,企业大幅提高淀粉出厂价,预计后期仍以稳中走强为主。国内水产养殖投料旺季来临,猪价继续回升,胚芽粕产量有限、需求增加,对其价格形成支撑。但油脂市场整体处于消费淡季,不利于玉米油价格上涨。 

    5月29日,吉林长春淀粉理论加工利润为70元/吨,比前一周上涨160元/吨;山东滨州为-140元/吨,亏损缩小100元/吨。淀粉价格上涨,抵消了部分地区原料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地区淀粉企业加工亏损缩小。 

     春播顺利压制CBOT期价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的一周,美国主产区降雨量为正常值的48%,低于前一周的154%;平均气温比正常值偏高1.1摄氏度,而前一周偏低3.5摄氏度。近期美国玉米主产区天气晴朗干燥,有助于玉米播种。 

    美国玉米主产区天气改善,玉米单产潜力强劲,加之有迹象显示乌克兰紧张局势缓解,引发多头平仓抛售。5月28日(上周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市场7月合约报收472.5美分/蒲式耳,比前一周同期下降2美分/蒲式耳,比5月初下降34.5美分/蒲式耳。 

  5月29日,美国2号黄玉米5月船期对中国港口FOB报价为211美元/吨,CNF报价为257美元/吨,到港完税成本为1910元/吨,比5月初下降100元/吨,比当前我国广东港口玉米价格低570元/吨。中美玉米价差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首次重回550元/吨以上。 

   2、警惕:今年过度收储玉米造成市场扭曲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粮源从销区向产区“倒流”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河北、山东等地玉米价格的异常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因是政府主导下的东北三省、一区(内蒙古)的过度收储。 

  过度收储主要表现为,受委托收储的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不仅把农民售不完的粮油全部收储入库,还把大量正常流通中的粮油也收储入库,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收储量大于当地年产量的现象。 

  实际上,“倒流”现象在小麦、白糖、棉花、大豆、油脂等农产品市场也普遍存在。在近几年的国内粮油市场上,“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豆强油弱”、“棉强纱弱”等价格异常现象成了“家常便饭”。过度收储阻碍了许多粮油商品的市场信息传导,并造成部分粮油商品库存高企、市场流通货源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机制的严重扭曲,使得国外同类粮油商品获得显著的价格优势,大量涌入我国市场。 

  去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棉花、大米、植物油脂等进口量也大幅增长。而与此同时,我国棉花、稻谷、玉米、植物油脂的收储库存达到了历史峰值,其中棉花库存已相当于国内一年多的产量。这不仅使政府承担了巨额的仓储、利息等成本,也阻碍了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市场无法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政府主导的农产品收储是为了稳定市场价格,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终达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的。但是收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尺度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收储过度,就会导致“政策市”,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这须引起市场和政府的警惕。 

   3、玉米收储的“七年之痒” 

   库存越积越多,市场日渐扭曲 

  玉米临储政策至今已连续执行了七个年头。七年的政策,让市场产生了哪些微妙变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背景下,这一政策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期货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辽宁、吉林及内蒙古玉米产区。 

   贸易商减少,中小深加工企业“无米下锅” 

  吉林地区最大的一家粮食贸易企业玉米收购点覆盖了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区,但今年的玉米收购量仅30多万吨,而上一年这一数字是80多万吨。据了解,今年东北收购的贸易玉米基本都卖给了中储粮收购库,目前当地现有余粮不足一成,往年这个时候余粮一般都有两到三成。 

  阜蒙县富荣镇保日殿村的一位收粮大户告诉记者,今年到目前为止他共收购3万吨玉米,量比往年要少得多。以前的销售主体是南方饲料企业,今年则全部卖给临储库。“本年度东北玉米市场贸易活动几乎都是围绕临储政策开展,贸易活跃度大幅下降。”他说。 

  与此同时,部分小型收购企业都开始代收国储。“今年的收储价格明显偏高,贸易商从农户手中收上来的粮食运到南方出售反而亏钱,自然就没了收粮热情。”万达期货农产品(000061,股吧)分析师米清表示。 

  “农民将玉米大量卖给当地临储库,贸易商及大多数玉米深加工企业便很难再购到玉米,而购到的玉米质量也较往年有了明显下降。”吉林地区的一家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不难看出,临储库已成为东北最大的收购主体,主导着东北的玉米市场,玉米流通环节难有利润,贸易商几乎都围绕临储库开展玉米收购。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前,部分贸易商正在新建标准仓储设施,计划着新年度玉米上市后加强与临储库的合作。 

  “贸易商都去给临储库收粮了,我们的长期合约贸易商今年减少了一多半。”上述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自采潮粮100万吨,供应商供干粮100万吨。但今年收购价格虽提高到2180元/吨,每天收购量却也只有几百吨,企业在4月23日就被迫停止了厂门收购。他回忆说,去年的厂门收购一直持续到6月22日,当时收购价格为2080元/吨,收购量不少,后期为了启动供应商供货才停止厂门收购。 

  临储政策给用粮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收购量逐渐萎缩,收购成本大幅增加,优质粮源收购受限。记者调查了解到,基于此,除了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外,很多小型玉米深加工企业都选择了停产。 

   巨量收储、少量竞拍,供需矛盾难缓解 

  今年东北玉米临储收购于4月30日结束,收储量高达6919万吨,占东北玉米总产量的70%以上。目前,东北地区国储库存已超过1亿吨。 

  国家有关部门从5月19日起在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公开竞价销售东北地区国家临储玉米,但几次竞拍销售量与巨量库存相比显然有些微不足道。 

  市场人士认为,目前,从整体上看国内玉米市场已出现供应偏紧,需求方面,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让饲料厂和深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大大提高。 

  米清表示,我国的玉米产量基本能维持需求,可稍有结余,但大量临储玉米入库相当于减少了市场供给,使得东北玉米市场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国储拍卖虽能释放玉米库存,缓解下游企业的供需矛盾,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供应偏紧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在多数受访人士看来,国储拍卖的调控作用十分有限,只是起到了风向标作用。 

  临时收储客观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加工企业之痛。采访中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连续七年的玉米收储,令玉米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与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原料成本的持续走高与下游产品销量缩减、价格低迷已形成尖锐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单一品种的问题,甚至不单单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一个价格体系的问题,甚至是全球价格及经济体系的问题。 

  玉米作为我国长期粮食增产规划的主流品种,以价格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临时收储政策恐难以持续。 

  5月16日,在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资源基金联合举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上,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表示,临时收储政策未来将做出调整,以强化企业的作用。 

   4、收储政策落地  农产品涨声一片 

  “一号文件”出台后,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周一出现集体上涨。国家对菜籽、白糖继续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使得菜油期货成为上涨领头羊。而尽管国产大豆和棉花不再收储,但是种植数量连年减少,价格也出现上涨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俗称“一号文件”)。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此前市场一度担心对于菜籽、白糖的收储政策可能也将取消,受此利好消息推动,加之菜油经历了前期大幅下跌后有技术反弹修正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大幅反弹的走势。”  国际期货研究院农产品高级研究员于江说。 

  但是,对于后市,于江并不乐观。他认为面对较大的库存,菜油价格很难出现趋势性上涨行情,但是下半年伴随库存的消化,可能反弹的力度会大于上半年。而同样具备反弹行情的白糖后市下跌空间也十分有限,但全球白糖丰产预期也使得上升空间有限,整体将呈现震荡走势。 

  2013年,菜油整体跌幅为23.6%。一方面是高库存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对国家取消临储的预期。如今菜籽临储政策继续进行,使得菜油稍得喘息。而在2013年白糖整体跌幅在14%,价格早已在最低收储价格下方运行。 

  国家在今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但是,大豆走势仍然十分强劲,走势完全区别于美国大豆。而棉花价格则在确定补贴政策之后,走出一波上涨姿态。 

  于江认为,尽管大豆不再收储,但国产大豆呈现了与美豆不同的走势,近期走出了中级别反弹的行情。主要是由于连年大幅减产,而且是全球少数的非转基因的大豆,因此面临价值重估的过程。 

  卓创公司分析师孙立武认为,  2014年全国棉花种植意向继续下降,降幅达到9%左右,其中接近15%的棉农仍在观望棉花补贴政策的动向。尽管连续3年的无限量收储使得国内棉花库存达到1100-1200万吨左右,全球50%的库存均移至中国国储,但是如果下游需求能够持续增长,加之内地连年减产和成本支撑,棉花价格大幅下跌的概率并不大。 

   5、政策收储停收临近  玉米进入敏感时段 

  进入4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并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变化,东北、华北两大产区市场区域性分化依然明显,港口、销区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大连玉米期市维持弱势震荡格局。 

  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至4月4日,2014年第11期中储粮全国玉米收购价格指数148.1,周比下跌0.03%。 

  4月份,是东北临储收购及南方享受补贴的用粮企业采购东北补贴玉米的最后一个月。市场消息,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定于2014年4月8日举办2014年首次省级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拟销售玉米26.6万吨。临储收购政策关口临近,东北储备玉米拍卖开始,对市场的预期影响值得关注。 

   现货市场 

  东北产区:近期东北产区多地基层农户手中余粮已经见底,临储收购入库速度下降,贸易商收购难度上升,深加工企业到货量偏少,继续对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4月3日,黑龙江肇东地区14%水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每吨2020—2040元,辽宁鞍山地区粮库出库价为每吨2280—2300元,均比上周每吨上涨20元;吉林四平地区14%水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为每吨2170—2190元,内蒙古通辽地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每吨2150元至2180元,均与上周基本持平。 

  华北产区:近期华北产区玉米供应压力继续释放,供给整体相对宽裕,在厂门到货有增不减的状况下,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持续弱行。另外河北近期的外流速度有所下降,主要是受西北等地粮源的挤占,南方销区对华北玉米的采购节奏有所放缓。 

   4月3日,山东潍坊地区14%水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为每吨2190—2210元,比上月同期每吨下降20元;聊城地区14%水分玉米饲料企业收购价为每吨2080—2130元,比上月同期每吨下降30元;河北石家庄地区14%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每吨2110—2130元,比上月同期每吨下降10元。河南商丘地区贸易商收购价为每吨2070—2100元,均比上周每吨下降10元。 

  南北港口:目前东北产区粮源收购困难加大,对产区及港口玉米价格形成较强支撑。但由于港口库存较高,部分贸易商停收。广东港口内外贸库存仍高,且饲料企业大多采购心态稳定。整体看,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均以稳为主,略显弱势。 

  4月3日,锦州港15%水分辽宁玉米收购价格为每吨2290—2300元,平仓价格为每吨2350—2370元,与上周持平;鲅鱼圈港14%水分吉林玉米收购价格为每吨2300元—2310元,比上周每吨略降10元,平仓价格为每吨2350—2370元,与上周持平。广东港口标准水分优质辽吉玉米成交价格为每吨2350—2360元,基本稳定。 

  南方销区:近期因进口玉米通关受阻,南方饲料企业对于产区粮源的需求量有所增多。但由于饲养业需求低迷,加之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玉米储存遇到困难,所以企业备货量依然相对有限,大部分企业仍以低库存状态运行。 

  4月4日,四川成都地区东北产中等玉米进厂价每吨2500元左右,湖北武汉地区东北产玉米站台价每吨2480元,江苏南京地区东北产二等玉米到站价每吨2460元,广西南宁地区东北产中等玉米站台价每吨2360元,安徽合肥地区东北产中等玉米到站价格每吨在2450元,江西南昌地区东北产二等玉米到站价每吨2460元,基本稳定。 

   期货市场 

  上周大连玉米期货持仓减少,价格震荡下跌。主力合约C1409开盘价每吨2347元,最高价每吨2352元,最低价每吨2345元,周五每吨收于2351元,周比每吨下跌5元。持仓265236手,周比减少11778手。 

  从基本面看,目前东北余粮见底,产区贸易商收购难度持续上升,深加工企业到货量持续偏少,对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形成支撑。华北产区玉米价格仍然走跌,市场信心持续受到打压。 

  从技术面看,本周C1409合约下挫2350元一线支撑,撕破前期2350~2380元附近震荡区间,下方空间打开,后期或向2300~2320元附近寻找支撑,操作上空单依托2350元为止损持有为宜。 

   后市预计  

  4月份是国内玉米市场较为敏感的时期,原因是临储停收及采购东北玉米补贴政策将会结束。东北储备玉米已开始拍卖,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预期值得市场关注。 

    随着东北地区余粮逐渐见底,该地区玉米价格将继续稳中走强。但受需求不振及后期存在玉米抛储压力的影响,东北玉米价格上涨幅度仍然受限。 

  4—5月是华北玉米售粮高峰期,原因是大多数企业要为夏粮收购腾出资金和仓容。3月份以来虽然该地区玉米外运量增加,但在国内深加工及养殖业需求萎缩的情况下,预计4月份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难度仍大。 

  4月份是南方享受补贴的用粮企业采购东北补贴玉米的最后一个月,当前南方饲料厂库存普遍处于偏低的水平,近期受养殖户补栏以及优质玉米供应短缺的影响,部分饲料厂询问价格增多。销区用粮企业是否会抓紧最后时机采购东北补贴玉米以补充库存,值得市场关注。 

   二、大豆国家收储政策之变 

   1、财政直补弥补大豆国储短板?  

  黑龙江北安市通北镇农民老朱已经四五天没有睡好午觉了。因为每天在他刚刚睡下的时候,就会有敲门声响起。毫无例外,敲门的人都看上了老朱的“宝贝”。 

  老朱的库里存着8000斤新收的大豆。虽然收购者给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高,但他还是打算把这些“宝贝”再在手里压一压。 

  无独有偶,大豆贸易商李先生也嗅到了商机。他在两周前就整理好了自己新建的10个钢板仓,决心“大干一场”。“现在囤货的人很多,我们这儿最大的一个囤了1万吨,并打算囤到10万吨。”李先生向媒体透露。 

  他们的做法完全来自于坊间正在流传的一个消息:今年部分新收大豆仍然会收归国储,价格也肯定会要高于去年的收储价。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大豆国储基调已定,但价格、数量、地点、方式等具体细节仍在制定之中。人们对这次收储的期望值很高,部分农户开始观望,贸易商则闻风而动。” 

  有一笑必有一哭,豆农和贸易商的囤积居奇让正在同样准备大干一场的压榨企业大感吃不消。近日,九三油脂的挂牌收购价已经创下一年来的新高,达到每公斤3.7元,但是其收购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这家日加工能力500吨的厂子,一天只能收购200吨大豆,这个数字目前还在不断地下降中。 

  这让油脂企业主们不得不回想起2008年的悲惨一幕。由于国储导致大豆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68家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黑龙江豆油销售市场也险些陷落,国产非转基因豆油的份额由8成直落到2成。 

  为了弥补供需缺口,我国进口国际大豆的数量屡创新高。“大量进口也引发了国际大豆价格的连续走高。这也让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中国大豆产业吃了闷亏。”北京首创期货农产品(9.50,0.05,0.53%)行业分析师董双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董双伟指出,加工企业的运营成本被大幅度地增加,而多付的那部分钱,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外国人拿走。国储让大豆产业陷入了尴尬境地。 

  直到现在,董双伟还在质疑国储大豆的必要性。“国储也并没有让豆农得到太多的好处,大部分实惠都被中间商拿走了。可以说,国储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并未达到,反而产生了副作用。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坐下来研究更为可行性的办法。”董双伟说。 

  既然国储存在诸多隐患,那么又该如何挽救国产大豆呢?董双伟的建议是采取直补。国家制定一个销售价格,可以与国际价格接轨,也可以是利益各方共同认定的价格。豆农先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销售(通过****、收据等确认),然后国家再根据这两个差额直接补贴给豆农。加工、销售等下游产业链国家则可以完全放开,与国际接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司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最高兴的应该是豆农。现在大豆收购比较混乱,大豆从豆农手中到进入加工厂会经过大大小小好几道中间商,很多本属豆农的优惠都被分流了。如果实行直补,国家把补贴直接打到豆农的个人账户里,豆农们才能切实得到实惠。这对刺激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都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这对加工企业也有好处:货源稳定了。它们也不会因为政策问题,不得不进口高价的国际大豆。”董双伟说。 

  但不可否认,没有一个政策是完美的,直补也有不可回避的弊端。“执行成本有过高的嫌疑。”司伟说,“我国豆农生产规模小,分散度又广,统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我国农民的流动性比较高,今年种大豆的农民,明年可能去种玉米了;今年原本种地的农户,明年可能就去打工了。这给统计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因此,如果实行这样的补贴政策的话,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具体的操作方式。” 

  “这正是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需要做的,例如,根据种植成本来制定出能让豆农接受的补贴标准,在实施中如何做好统计工作,如何避免滋生****,如何补贴不会超出WTO的规定等等。”董双伟分析认为。 

  直补并非没有先例。董双伟提出的补贴政策与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国家支持价格”相类似,有许多的经验可**我国吸取。“我国也可以从正在实行的农资补贴、良种补贴政策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董双伟说。 

  但王小语却认为,直补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不能简单地否定国储的作用,要给予客观的评价。2008年的收储确实让豆农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缩短了加工企业受冲击的时间周期。假如国家没有收储,“2004年的大豆风波”极有可能会在去年重演。今年我国遭遇大豆减产,国际资金不断地炒作旱灾、涝灾,但是大豆价格依然稳定运行。其原因就是有700多万吨大豆存储于国家粮库。藏粮于民与藏粮于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关键时刻,国储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2、大豆临储改直补  对玉米价格有何影响? 

  此次直补传闻假设属实,或将导致2014年大豆面积增加,尤其是黑龙江第四五积温带的大面积垦区重新对大豆的恢复性种植可能性加大,那么玉米面积必将受到冲击,所以直补政策的转变实则对玉米利多。 

  针对市场关于棉花和大豆两个品种的临储转直补的传闻,导致市场担忧政策转向,心态上的变化仍是拖累玉米在7月29日出现暴跌的原因之一。然而我们深入剖析来看: 

  第一,近年来,由于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相关机构预测2013年大豆种植面积仅为1亿亩左右,棉花约6800万亩,国家将收购环节补贴直接给予农户,将更有利于国内大豆和棉花品种种植产业的恢复性发展。 

  第二,玉米种植面积大而散,东北、华北黄淮、及西北地区都是玉米主供应区,其农户种植习惯和当地供需关系都具有较强的差别性,当前执行直补实施难度较大,或将在未来直补制度成熟以后才会实行。 

  第三,今年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首次提出要合理提高玉米最低收购价格,7月4日国家出台2013年玉米临储收购通知,东北三省一区收储价格分别提高120元/吨。国家政策的连贯性特点可以证明,玉米品种仍以国储承接市场为主。 

  因此,此次直补传闻假设属实,或将导致2014年大豆面积增加,尤其是黑龙江第四五积温带的大面积垦区重新对大豆的恢复性种植可能性加大,那么玉米面积必将受到冲击,所以直补政策的转变实则对玉米利多。 

  在当前国内现货市场平稳,对期货市场缺乏支撑力,同时禽流感疫情被放大化及大豆直补政策传闻出现,部分投机者借题发挥。然而然本轮超幅度下行至2304元/吨,已较2013年国储临储政策下的北方港口理论平舱成本2400元/吨出现近百元跌幅,针对玉米品种价格波动特点已经见底,虽然7月全月处于阴跌行情,市场被悲观心态所笼罩,然而7月29日的快速下探已将悲观情绪全部释放,底部扩仓增强市场信心,反而消散部分悲观心态,有利于后期价格的理性回归。再次提醒市场,理性看待市场,切勿盲目悲观。 

   3、收储改直补  对国产大豆市场影响几何 

  大豆收储和大豆直接补贴同为国家出台保护大豆的政策,它们都为保护国产大豆种植户的利益而制定。 

  2008年10月20日,中国开始第一批国产大豆收储工作。大豆收储是国家每年制定一个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农户都可以将符合规格的大豆按相关价格卖到粮点。大豆收储主要是稳定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保护大豆市场价格,维护大豆种植户的利益,防止出现农民"卖豆难"问题。2013年12月28日,财政部长楼继伟称中国将结束目前沿用的大豆收储政策,改为直接补贴农户。不过并未具体说明何时实施新的直接政策,也要到新季大豆即将上市时才知道具体单位面积能得到多少补贴金额。而大豆直接补贴为相关部门估算大豆种植成本等要素制定目标价格,当大豆上市时的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由相关部门把差额补给农户。 

  近年来,大豆收储政策被指违背市场化运作原则。收储政策抬高大豆价格,加大了下游加工企业采购国产大豆的难度;大豆收储价格高于国际大豆价格,使我国进口更多的廉价转基因大豆,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并没有因大豆收储政策而减少。现在即将实施的大豆直接补贴政策,或将使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的价差更加接近,这样有利于大豆加工企业用更接近与市场价格的成本采购国产大豆,减少了成本,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效率。如果直接补贴政策相比之下更加有利于农户,或许还能减少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压榨等加工企业已经依赖了进口大豆,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大豆才能使大豆压榨企业得到更多的利润。假如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的价格差额更小的话,沿海的大豆压榨企业或许会使用国产大豆进行压榨。但这样的话会使大豆种植户得到更少的利润,他们会选择改种玉米或者水稻等其他收益更高的作物。如果大豆直接补贴还是不能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的话,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还将逐年减少,仍抑制不了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当然,这还需看种植单位面积获得多少大豆补贴金额,大豆种植户获得补贴后是否比种植其他作物获得的效益还高。 

   4、直补取代收储  大豆价格开启自由战模式 

  从2008年开始,受进口大豆冲击,国产大豆种植面积连年下降,为了提高豆农积极性,国家从临时收储政策转向目标价格政策。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 

  业内人士表示,目标价对大豆种植面积提振可能并不明显,但有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市场价格的自我调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连豆一(非转基因大豆)期货1501合约价格19日报收每吨4523元,涨1.16%。 

   具体补贴办法待公布 

  国家发改委17日表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2008年起,中国开始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每年有大量大豆进入储备库。市场预计,至2014年储备总库存将增至接近1000万吨。与此同时,相对低价的进口大豆数量连年递增,从2008/09年度的4100万吨增至2013/14年度预计的6750万吨,大大压制了国内现货价格。 

  业内人士表示,这使得按照高于市场价收购的大量的储备大豆难以在抛储时顺价销售,这也是今年改变临储收购政策,转而开始按目标价格补贴的原因之一,即2014年政策将从“临储”改为“目标价格补贴”,以实现大豆价格市场化。 

  “临储明确了价格底部,是对价格明显的托市;而目标价政策是让市场的供需去影响价格。”银河期货研究员梁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当前仍处于政策方案公布期,其补贴细节、方式以及市场价格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当前大豆期货价格的表现还处于政策预期的影响期。 

   连豆“五连升”或面临回调 

  期货市场反应最为敏感,大豆目标价每吨4800元很显然会影响市场情绪。大连大豆期货主力合约1501价格已连续5日上涨,涨幅接近6.5%。近月1409合约价格19日最高探至每吨4600元。 

  “国产大豆近期一枝独秀,导火索来自于临储大豆的成交价格高企且成交火爆。”宝城期货高级研究员龚萍分析认为,背后主因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料继续减少,虽然国家发改委确定国产大豆直补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但是实地考察结果显示这个价位依然不能激发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东北地区的大豆田将继续让位于玉米、水稻等种植效益更高的粮食作物。 

  据上海中期研究员关斌测算,大豆亩产收益为2.4(元/斤)*300(斤)=720元/亩,玉米亩产收益为1.1*900=990元/亩,由此可见,按照最低标准,玉米种植收益仍较可观,大豆种植收益仍不如玉米,也就是说如此的直补政策,并不能改变农民倾向于种植玉米的意愿,那么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季,东北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概率仍很低。 

  基于此,龚萍表示,中长期内国产大豆将维持相对的偏强走势,短期内连续“大阳线”上涨的豆一期货可能面临技术性回调压力,但是回调空间有限。 

   或有利于活跃大豆期货 

  大豆期货1993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时,交易标的为“黄大豆”,转基因、非转基因大豆均可以交割。2001年下半年以来,为贯彻执行国家转基因政策,加强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管理,大商所将黄大豆合约拆分为黄大豆1号合约(2002年3月15日上市,只允许非转基因大豆交割)和黄大豆2号合约(2004年12月22日上市)。 

  黄大豆1号合约代表了国产大豆的价格走势,体现了国产大豆的品质特征,使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开始有了自己的价格发现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期货市场。随着2004年底黄大豆2号合约上市交易,大商所形成了完整的大豆合约的交易体系,但由于相关政策如收储制度等制约,活跃度有限,分析师认为直补取代收储,有利于激活大豆期货。 

  “后期要看具体补贴细则和结果,才能看出政策的实效,如补贴到位,大豆期货价格可能与国际豆价趋于一致,国内非转大豆较转基因的价格溢价,可以由直补这块来弥补。”东证期货研究员杨洋说,大豆期货的活跃度将提高。 

  “目标价政策对期货盘面的交易量直接影响不大,但由于现货市场价的调节功能放开,期货盘面的波动区间将加大,这有望刺激成交量放大。”梁勇表示,最明显的变化是政策补贴效果的完善,目标价格的补贴主体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的收益有了保障,市场价格的变化对生产者不构成直接的影响;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化将脱离之前的收储托市保护,更准确反映市场供应与需求的不同周期变化。 

  龚萍认为,今年国家发改委确定4800元/吨的目标价格,高于历年的最低收购价,客观反映了当前国产大豆面临的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困境,站在市场化角度来看,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预期,豆一期货的大幅上涨符合预期。由于国产大豆用于压榨的比例已经很小,因此国产大豆对国内油粕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油粕市场价格更多地需要关注进口大豆价格。 

   5、中国将废除大豆收储政策  改为直接补贴 

  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今年中国将取消棉花和大豆收储政策,同时将试行向农民提供直接补贴。 

  这份周日晚间发布的文件是官方首次证实将在今年改变大豆棉花收储政策,不过市场人士仍然对政策如何实施感到不确定,因为文件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以及直接补贴的结构和规模。业内人士评论到,关键在于补贴的力度大小。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原棉以及大豆进口国。政府长期实行收储政策,以鼓励国内棉花和大豆面积增长。这也导致国内棉花和大豆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刺激进口进一步增长。 

  上周五,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活跃大豆期货价格收于每吨4,681元,折合每吨774美元;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收于每蒲式耳1316.5美分,折合每吨483.7美元,美湾的1号黄大豆出口报价平均为每吨530美元。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进口了创纪录的6338万吨大豆,同比提高8.6%,进口金额达到379.8亿美元,同比增幅也达到8.6%。 

  分析师指出,政府放弃收储棉花政策后,更多国产棉花可能涌入市场,导致中国对进口棉花的需求降低,从而给全球棉花价格带来压力。2013年全球棉花价格上涨12%。到今年7月底,中国国内棉花库存预计将达到1200万吨,相当于全球库存的六成左右。 

  就大豆而言,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因为沿海地区的压榨企业基本上已经依赖进口大豆货源,所以不会对中国大豆进口规模造成多大的影响。 

  文件显示政府将维持油菜籽、玉米和食糖收储政策,同时还将继续提供小麦和稻米最低收购价格。一些行业人士曾预计政府将会调整食糖和油菜籽收储政策。 

  一些行业人士警告说,如果棉花的直接补贴力度不够,可能限制国内产量,进而推高进口需求。 

  文件称,中国将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逐渐展开大豆直接补贴试点,同时在新疆地区试行棉花直接补贴。新疆占到了中国棉花产量的60%。目前不清楚是否会在其他棉花产区推行直补。消息人士称,如果只在新疆搞棉花直接补贴,其他地区可能不会生产多少棉花,国内价格也将上涨。 

   6、大豆五年收储路终结,价格倒挂现象或改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认,2014年将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分析认为,目前,政策细节还未出台,但是国内外长期价格倒挂的现象将有所改善。 

  神凯投资高艳滨向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大豆由收储改为直补,使新季  大豆的价格与国际接轨,国内大豆价格将进入市场定价模式。之前的大豆收储政策,事实上是将大豆价格国家化,市场依然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价模式。 

  根据颁发的文件,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大豆直补政策的落地,将有利于远期合约的运行。 

  2008年10月20日,中国开始了第一批国产大豆收储工作,希望以此来保护国内农民利益。然而,它的实行却一直为市场所诟病,普遍认为,收储政策抬高了大豆价格,使国内大豆价格大幅高于进口大豆。例如,2013年大豆临时收储价4600元/吨,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不到4200元/吨,南美豆更是低至4000元/吨左右,价格倒挂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受压榨利润驱使,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压榨企业大量依赖进口大豆,国内大豆销售不佳,农民叫苦连天。而大豆直补政策的出台将有可能缓解这种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收储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多年实施的收储政策的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中间贸易商。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是很多,直补政策实施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缩小国内外大豆价格差距。 

  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朱罡指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并不与进口大豆价格有绝对强的联动性。因为用途上经过10年的冲击,已有很大的风化。国产大豆更多用于食品用途和食用蛋白的生产,油用国产大豆已经少之又少,因此直补政策之后,农民自然而然会根据自身经营利润的考虑去进行种植的选择。 

  他表示,事实上,大豆直补政策是询价的过程,将定价权交给市场。而直补的实施有可能使部分农民放弃种植大豆,转向种植其他品种,未来大豆市场将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有助于提高国内大豆价格,减小国内外大豆价差。而针对盘面来说,政策对近月合约的影响力度不会太大,因为市场前期已经消化利空。而对于远月合约来说,它或将支撑期价上扬。 

   7、取消大豆临时收储 目标价为每吨4800元

    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此前,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表示,棉花和大豆今年进行目标价格试点,大豆这次目标价格定在4800元/吨,东北很满意。 

  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将密切跟踪了解改革试点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确保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瑞达期货(博客,微博)大豆分析师肖永志此前在《大豆库存高企  豆油后市仍将探低》分析:截止4月底,国内大豆港口库存依旧处于高位,约580多万吨,一年以来基本维持于500万吨以上水平,如此高水平的港口库存,主要是因为进口量的高企。中国海关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4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4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为650万吨,较3月份的462万吨高出41%,较上年同期的进口量400万吨激增62.5%。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共进口了2185万吨大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2%。国内大豆充足的供应将在未来对压榨产品的豆油价格形成明显的抑制作用。 

   8、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被替代 

  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 

  发改委称,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在2008年10月,因为进口大豆占据了定价话语权,为保护豆农利益,缩短自主大豆产业受国际大豆价格冲击的时间周期和幅度,中国出台了临时大豆收储价格政策。但是,该政策却未能有效稳定主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数据显示,作为主产区的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6735万亩缩减到了2013年的3105万亩。 

  由于近些年连续启动政策性收购,市场粮价出现3个倒挂,即原粮和成品粮倒挂、产区和销区倒挂、国内和国际倒挂。由此带来3个问题,一是市场低迷,购销不畅,粮食下游产业开工不足、亏损加大;二是储备粮轮换亏损,特别是稻谷轮换亏损十分严重;三是国家财政补贴大幅增加。而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储备正常运行。所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由政策性收购逐步向目标价格补贴过渡是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减少市场干预、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发挥价格的决定作用。 

  没有了临时收储制度,给农民心理也造成了一定落差。此前因为有临时收储,农民不会担心粮食最终卖不出去,最起码有国家兜着。但现在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农民只有将农产品卖出去才能保障农产品目标价格点位的收益,所以农民不能盲目囤积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 

  陈涛表示,实行农产品价改可以减少政府高价收储和实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干扰,让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定价的原则,通过农产品目标价来促进农民合理种植。同时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从而一方面调节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一方面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目前,我国的CPI涨幅受食品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鲜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将会直接导致我国CPI的涨幅,而建立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对于稳定物价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影响国内玉米、大豆价格的因素 

  1、进口成本压制  豆粕短期涨势到头 

  4月及5月初期,国内油厂开机率偏低,整体不到47%,豆粕库存不算高,对于部分饲料需求比较好的地区来说,甚至出现供应紧张的问题,油厂挺粕意愿明显。这是支撑豆粕价格5月走高的原因之一。 

  5月底,伴随着压榨利润的回升以及大豆到港量的增加,油厂开始提高开机率,5月最后一周的开机率攀升至53%以上。据了解,不少油厂由于前期亏损严重,而近期有利可图,就全线开机。油厂开机率的提高,意味着豆粕产量及库存量的回升。 

  回顾5月的成交情况,豆粕成交均量在9万吨,低于4月的10.5万吨。可以看到,豆粕市场的采购并非一味追涨,价格高位抑制了企业的采购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豆粕价格维持高位的话,从油厂开机率提升以及市场成交萎缩的角度考虑,豆粕供应势必出现剩余。 

   存栏恢复尚需时日 

  不断下滑的存栏量及供应量必然会激起生猪价格的反弹。5月全国生猪价格强势攀升,饲养利润快速增加。5月底,全国自繁自养生猪饲养利润为-19.5元/头,较4月底回升了近300元/头;外购仔猪饲养利润为22元/头,回升了230元/头。 

  生猪价格能否持续回升是个问题。在不能确定生猪价格就此企稳回升的情况下,补栏意愿存在不确定性。即便价格回升,其对存栏量的带动作用也要经过一个时间周期。现在开始补栏的话,豆粕需求的真正高峰要到8、9月才出现。更何况,补栏仔猪对豆粕的需求量并不大。 

   2、市场表现外强内弱  国内豆粕需求平淡  

 国大豆供应紧张,出口强劲;市场总在炒作南美大豆产区天气;  估计3月份豆粕菜粕先涨后调。3月上旬对豆粕和菜粕的建议仍以逢低分批建多仓为主要思路。买菜粕比买豆粕略好。 

   第一部分  行情回顾 

  2月份,CBOT5月豆粕期货合约价格在1月小涨后出现大幅上涨行情,期价向上突破450美分大关。全月大涨10.94%,上涨45美分/蒲式耳。截至2月28日收盘,5月豆粕合约报收456.5美分/蒲式耳。 

  而大连豆粕表现要弱的多,近月合约表现略好一些。主力合约M1409全月累计上涨3.99%,月收小阳线。期价在3260元/吨左右,处于大的上升通中的下沿。 

  2月份郑商所的菜粕冲高回落,先涨后跌。RM1403在临近交割月一直处于2600——2700高位。远月合约RM1409合约也涨到2500元/吨之上。截至2月28日收盘,RM1409合约报收2519元/吨,全月涨1.49%。 

   第二部分  基本面分析 

  1)、  美国大豆供应紧张,出口强劲 

  美盘此轮上涨的基础在于美国大豆出口量大导致其国内供应紧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65%销往我国,根据USDA发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截至2月6日,我国共采购2808万吨美豆,比去年同期多747万吨,且累计装运2304万吨,预计2月份到货量在550万—580万吨。 

  2)、市场总在炒作南美大豆产区天气 

  南美大豆产区天气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干旱已经对巴西大豆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减产损失,这依然已然成了炒作,受此影响美豆主力合约接连走高。《油世界》称,干旱已经对巴西大豆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减产损失,预计2013/14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为8500万吨,低于上月预估的8950万吨。《油世界》还称,如果未来两周南里奥格兰德州仍无降雨,巴西大豆产量预估进一步下调的风险很大。  今年迄今为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已经上涨了6.1%,部分原因在于南美天气担忧。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预计巴西大豆产量为9000万吨。 

  3)、大豆直补试点政策出台,对大豆和豆粕价格偏空 

  1月下旬,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从2013年年底开始不断传出的大豆直补政策终于得到了确认,业内人士表示,大豆不再收储,下方无支撑,上方无阻力,价格的波动或有所加剧。农产品直补能够通过从源头上调节上游种植的积极性,引导市场的供求,实现市场定价。在当前的国内大豆虚高的背景下,一旦直补正式实施,下年度国产大豆价格将由市场供需主导,价格将实现内外价格回归,内外联动性更强。但由于今年国产大豆临储政策在大部分地区继续执行,预计2014年国产大豆价格仍会受到4600元/吨临储价格的支撑,而且直补的具体细则尚未出台,现货价格短期还是以持稳运行为主。 

  4)、国内生猪价格下跌,禽流感疫情尚存 

  据了解,由于近期国内养殖业低迷,豆粕消耗缓慢,随着前期工厂开工率的不断回升,沿海部分工厂豆粕库存大幅增加,库存压力渐显,近日已有工厂开始停机限产。目前,国产菜粕价格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对稳定运行,国产菜粕货源仍偏紧,沿海油厂的未执行合同量也较大,挺价意愿较强。但近月进口油菜籽或集中到港,在一定程度也压制了菜粕行情。2014年开局,国内养殖业依然承受着禽流感疫情继续发酵、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影响,预计春季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不容乐观,今年饲料需求预期继续下滑。春季是流感的高发期,预计一季度禽流感疫情仍将持续。受活禽市场关停、肉禽消费减少的影响,目前国内家禽养殖效益已经全线亏损,禽料消费呈现环比下降趋势。截至2月19日,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96元,猪粮比价跌至5.49∶1,已连续6周低于盈亏平衡点。而生猪存栏量下滑将直接影响饲料需求。 

   第三部分  技术分析  

  CBOT大豆仍处于尚子昂通道的上部,在1300有很强的支撑力度,但在1400美分之上有较强阻力。从DCE豆粕走势上来看,近期期价持续保持底部震荡的走势不变,预计短期内期价难以大幅上涨或下跌。这是因为外有CBOT向上指引,加上现货价大大高于期货价格,期价没有理由与现货价背道而驰。但禽流感尚未消除,消费不振,使得期价上涨也无大的动力。从技术指标看M1409底部正逐渐抬高。而菜粕基本面和技术面因素与豆粕相差无几。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第四部分  后市展望与操作建议 

  从上述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来看,3月份CBOT豆类先涨后跌的可能性较大。国内豆粕经过短期调整后,下跌空间有限,但上涨力度也不大。估计3月上旬主要以小幅震荡走高为主。3月中下旬才有可能调整。应关注豆粕和菜粕的近月和远月转换行情。不过由于禽流感的肆虐,建议逢低买入菜粕比买豆粕更好一些。3月上旬仍以逢低分批建多仓为主要思路,我们仍然强调菜粕不要追涨,而是等回调后的买入。以RM1501为参照,最好是在2300以下多头进场更安全。 

   3、转基因事件扰动  豆粕大幅下挫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豆粕(3485,  -11.00,  -0.31%)下跌,因贸易商指出,由于部分船货检出未经中国批准的转基因成份,中国质检当局已停止核发美国玉米(2381,  7.00,0.29%)干酒糟(DDGS)的进口许可。7月豆粕跌穿200日移动均线,报每短吨482.20美元。 

  美国农业部(USDA)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23115吨,前一周修正后为159278吨,初值为156364吨。2013年6月6日止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95,801吨。本作物年度迄今,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累计为42243371吨,上一年度同期为34599907吨。 

  美国农业部(USDA)周一表示,民间出口商报告向中国出口销售11.7万吨大豆,2014/15市场年度付运。 

  大连豆(4465,  -37.00,  -0.82%)粕期货9日震荡偏强,主力1409合约收3767元/吨,涨37元/吨。豆粕周五探底拉升,连续回补了3750元/吨的缺口,回档整理后,昨日震荡向上,重新回归上市通道,建议空单可先离场观望。 

  现货市场,日照:43%蛋白:意向3900元/吨。另厂3860元/吨;涨40元/吨。3800元/吨;46%蛋白:+120元/吨。连云港:43%蛋白:3850元/吨,成交3830元/吨;较周五涨10元/吨。调价3870元/吨;涨20元/吨。宁波:43%蛋白:3920元/吨;较周五涨20元/吨。   

   4、美豆旧作炒作疯狂  国内豆粕恐将见顶 

  1)、全球大豆供应状况 

  美国农业部在五月供需报告中将大豆出口从上月的15.3亿蒲调高到16亿蒲;而进口亦从上月的0.35亿蒲调高到0.9亿蒲;美豆压榨量从上月的16.9亿蒲调高到16.95亿蒲;美豆库存从上月的1.45亿蒲式耳调低为1.30亿蒲式耳。 

  美国农业部周一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截至2014年5月29日的一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5.6万吨,高于上周修正后的9.1万吨,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2.2万吨。迄今为止,也就是在本年度的头39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总量为4211.7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3450.4万吨,同比增幅为22.1%。作为对比,上周的同比增幅为22.1%。USDA5月份供需报告预测,13/14年度美国将出口16.00亿蒲式耳大豆(合4355万吨),在本年度剩下的12周里,每周只需出口12万吨大豆,即可实现美国农业部的出口目标。 

  以上数据皆显示本年度美豆供应非常紧张,但在新年度预估上数据却显得较为宽松,14/15年度产量预估为36.39亿蒲,相较本年度的32.89亿蒲大幅增加了3.5亿蒲,或10.64%。  并且根据最近的USDA调查报告,美豆的种植率及出苗率均大幅高于上年度,也高于5年均值,显示美豆种植、生长状况良好. 

  另据荷兰合作银行驻美国圣路易斯的农业研究副总裁斯特灵·李德尔表示,因前期天气原因,美国北部平原地区一些地区并未能及时播种玉米,而目前播种玉米已经太晚,所以很多农户可能选择播种大豆,并且大豆价格已经比玉米价格高出三倍不止,远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也将可能导致一些原计划播种玉米的耕地转播大豆。 

  从目前情况发展来看,美豆新作产量估计将很乐观,这将给11月美豆价格带来压力,同时也将压制旧作炒作空间。 

  目前巴西大豆收割已经基本完成,但阿根廷大豆的收割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周五发布的周度报告显示,截止5月29日,阿根廷大豆收割进度为73.8%,比一周前的69.9%推进了3.9个点,但是比上年同期进度低了22.3个点。阿根廷已经收获的大豆面积为1439.5万公顷,高于一周前的1363.3万公顷;单产平均为每公顷3.04吨,低于一周前的3.05吨/公顷;已经收获的大豆产量为4370.6万吨,一周前为4161.3万吨。 

  报告指出,未来天气状况大部分地区良好,因此大豆收获进度有望提速。交易所目前预计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550万吨,高于上年度产量4850万吨。USDA对巴西本年度大豆产量的预估为8750万吨,高于上一年度的8200万吨,而对14/15年度的产量预估更高达9100万吨。总体来说,南美大豆呈现丰产格局,全球大豆供应宽松。 

  2)、国内供应与需求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为650万吨,较3月份的462万吨高出41%,较上年同期的进口量400万吨激增62.5%。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共进口了2185万吨大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2%。目前国内港口大豆库存在680万吨左右,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国储正在进行总量300万吨大豆的拍卖,市场整体供应非常宽松。 

  据天下粮仓调查显示,  5月份国内各港口进口大豆预报到港总量646.3万吨,与4月份到港量650万吨基本相近,高于往年同期。6月份大豆到港量预估600万吨,7月份大豆到港量预估560万吨,总体上短期不会改变大豆供应充裕的格局。 

  而从消费来看,目前国内油脂供应充分,特别是国储天量的菜油储备,将长期压制国内油脂价格。1-4月,3大油脂进口量及油籽折油总量达749万吨,同比增加了20.1%,显示国内油脂供应宽松。在油脂价格偏低情况下,压榨企业为平衡压榨利润,目前的策略依然是降低开机率挺粕。 

  在低开机率情况下,油厂豆粕库存量下降较多,而从5月中旬开始,油厂开始逐渐提高开机率,端午前开机率已达到53.66%,预计端午假期可能有小幅下降。截止21周,国内沿海主要要地区油厂豆粕总库存量85.14万吨,较上周增加12.4万吨,增幅17.04%。豆粕未执行合同291.35万吨,较上周增加38.16万吨,增幅15.07%。因为本周成交清淡,估计豆粕库存或将继续增加。 

  目前对应美豆11月价格和大连盘面价格,盘面压榨利润为-100元左右,考虑到基差因素,实际压榨已有利可图,因此油厂的挺粕策略对远月豆粕价格的支撑相对较弱。 

  3)、技术分析 

  美豆自今年1月底到目前7月合约已上涨超过18%,而11月合约也录得12%的涨幅。但自5月下旬冲高以后,美豆价格疲态渐显,特别是11月合约,目前价格已处于20日均线以下,见顶信号已隐约出现。 

  国内1501豆粕基本跟随11月美豆走势,目前已从5月下旬的最高3624回落至6月3日的3527,即将测试3500整数关口以及下方3460~3476跳空缺口的支撑。 

  1501豆粕MACD已经转为负值,亦显示短期豆粕价格继续走强的动力不足。 

  4)、后市展望与操作建议 

  从目前情形来看,豆粕继续上行可能性较低,而向下回调的可能性较大,尤其1501合约,因其对应新年度美豆,在全球供应宽松的背景下,其价格已经高估。在去年USDA报告中,当季美豆期末库存为1.25亿蒲,新年度期末库存预估为2.65亿蒲时,11月美豆对应价格亦在1220一线,后随着天气炒作最高至1332,而当前当季美豆期末库存为1.3亿蒲,新年度期末库存预估达到3.3亿蒲,并且全球供应亦有大幅增加,故11月美豆仍有下行空间。预计11月美豆将继续回落测试1200关口,若价格跌破1200,则可能再次下探前低1100一线。 

  对应国内豆粕,其价格与美豆走势较为接近,但在油厂挺粕的情形下表现稍强。预计1501合约仍将下行测试3400一线的支撑,若跌破该支撑位,则可能继续下探3180附近。 

  操作上建议投资者逐步抛空1501豆粕,特别在价格跌破3500时可考虑加仓,若后期价格在3400得到支撑则考虑止盈,若该支撑较弱则继续持有,止损以前期高点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