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建议

28.10.2013  18:50

【专报要点】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在组织救援、医疗救治、交通、通信、居民安置、新闻媒体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本期《专报》提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借鉴汶川地震经验,统筹安排做好过渡安置,政策引导推动快速发展,采取“中央指导、有限帮扶、地方自主”的重建模式,加固农房防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避免过度重建。

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决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灾后应急与恢复重建对比研究》中,就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在应急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
(一)科学组织理性救援,但民间组织协调存在问题。震后,从中央快速反应到地方火速驰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震区民众的伤亡。专业救援队伍成为主力,反应和救援能力明显提高。但是,部分民间救援力量沟通不足,造成无序和混乱,致使道路瘫痪,延误了专业救援力量到达灾区的时间。应急力量分散,救援工作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二)医疗救治及时有效,但救援医疗队协调不够。各地医疗救治队伍及时响应,在较短时间内做到了医疗救援全覆盖,为抢救伤员争取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医疗救治的成功率。但是,救援医疗队医生、设备、物品等没有匹配到位。医疗救助力量缺乏统筹,医疗资源的网络共享程度不足,部分医疗队编组人员专业要素不全。
(三)多维交通保生命线,但民间救援无序导致交通不畅。运用空降、冲锋舟等从空中和水路进入孤岛宝兴县,陆路在35个小时内打开灾区最后一处阻断,确保生命线畅通。但是,社会救灾意识强烈,各种救援力量响应快,救人心切,忽视了交通承载能力,致使交通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大瓶颈,增加了救援难度。
(四)通信应急抢修迅速,但应急通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通信运营商快速调拨大量应急通信基站车、卫星便携站等,保障网络通信畅通,并于28小时内全面恢复受损最严重的宝兴县县城通信。但是,灾区通信基础设施差,应急能力弱,加之高关注度引发的通信量爆炸性增长使应急通信堵塞,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五)居民安置及时到位,但后续安置管理有待加强。救援物资的输送和发放十分有序,震后仅8小时,第一批救灾物资就送达灾区。大部分灾民积极自救和参与安置工作,减少了政府负担。但是,由于居民安置亟需物资输入不足,压力凸显;灾民在危房和废墟堆里各取所需,无人管理;临时安置点协调不足,缺乏秩序。
(六)新闻媒体反应迅速,但记者应急报道素质有待提高。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催生的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途径;微博、微信等构建了地震灾情和救援信息的发布平台,让救援更高效。但是,大量灾后报道中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见,灾情信息准确度低,缺乏全面综合报道。上千名记者涌向灾区,反应过度,加重了灾区救援难度和压力。
二、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做好过渡安置。吸取汶川地震过度集中安置的弊端,根据不同乡镇受灾情况,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自主安置等多种方式,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在尽快摸清各类人员受灾程度、经济状况等情况下,坚持“安置为先,统筹规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自救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统筹安排过渡安置。
(二)政策引导加速灾区发展。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芦山地震灾区将会吸引更多企业、资金进来。要消除芦山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救助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帮助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并引导四川省内及东中部省市的优质产业、技术、人才进入灾区,助推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不局限于吸引资金投入,而是要把“引资”变成“引智”,千方百计吸引高新技术、高端人才进入雅安,促进灾区快速发展。
(三)新型模式推动有效重建。一方面,应借鉴汶川震后重建中所积累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组织经验和方法,积极接纳和引导各方力量参与重建;另一方面,可采取“中央指导、有限帮扶、地方自主”的重建模式,由中央政府划拨专项财政经费、四川省政府统筹规划重建支出、汶川地震重灾县提供重建经验支持,各受灾市县政府则主导重建规划、负责具体实施。
(四)科学规划统筹恢复重建。避免出现汶川地震重建中“边规划、边重建、边实施”的现象,首先是科学评估灾情,其次详细规划,最后评估规划后实施。加强重建规划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以及重建过程的法律监控和民主监督。特别是要做到安置和重建并行、宜居和安居兼顾,规避由于不合理的建设规划而导致的“建了拆,拆了又建”的问题。
(五)强制措施加固农房防震。针对此次地震农房受损严重的状况,省委、省政府应对全省处于地震带及其附近区域的县市制定专门政策,支持农房进行防震加固。不仅要在恢复重建中强制要求和贯彻落实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还要对处于地震带农房进行摸底排查,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农房强制进行加固改造,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六)因地制宜推行适度重建。灾区的恢复重建,除了注重物质的建设,还要强调精神、文化、心理、社会层面的重建。物质重须遵循“标准适度”的原则,避免出现建设标准制定过高、远超灾区发展需求的过度重建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加大地方配套压力、增加后续运行成本。
(七)重建契机推进城镇建设。当前是我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灾后建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恢复重建层面上,应以“新型城镇化”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从规划到选址、建设、配套等方面都要与城镇建设规划对接。将灾区恢复重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