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工商联关于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的思考

01.07.2014  17:10

 

工商联界别作为政协的重要界别之一,长期以来在人民政协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越来越多,工商联界别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加强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也显得更加重要。为此,笔者就加强新时期巴中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谈以下观点。

一、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是不断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 。近年来,巴中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总量持续攀升、从业领域不断扩大、自身实力明显增强,在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56%,对GDP的贡献率达68.9%,缴纳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6%,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占80%以上。充分发挥工商联界别作用,有利于及时吸纳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代表人士加入人民政协,从而不断为统一战线注入新生力量,有利于实现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是非公经济人士有序参与政治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中实力雄厚的重要群体,其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以及他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困难、问题乃至困惑等等,都需要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得到合理诉求和表达,需要通过合法渠道和载体集中反映、充分反映。依托政协,通过工商联引导,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长效机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建设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充分发挥工商联界别在政协中的作用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其作用体现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体现在引导他们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勤劳兴业、诚信公平、爱国守法等中华民族传统商德,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体现在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上,投身于全市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征程中。

二、当前巴中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履职尽责的现实状况

(一)积极变化 。通过调研发现,巴中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思路不断拓展、作用不断彰显。一是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不断成长,视野不断开阔,工商联界别委员关注的重点已从本企业、本行业利益转向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内容涵盖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参政议政的着眼点也从个人和局部利益为主向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主转变。二是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商联界别委员除了在政协全会期间递交提案之外,还积极参加参政议政活动,参加政协组织的调研工作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反映民意,表达诉求,建言献策,参与监督,对于监督和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政协机关和工商联机关的指导下,工商联界别委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所提建议切实可行,参政议政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参政议政视域有待拓展。部分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视域不开阔,看问题比较偏重于自身利益,认识具有片面性和狭隘性,他们虽然积极关心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履职尽责中“管中窥豹”,往往就自身企业遇到的问题来谈问题、提意见,甚至评判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也只从是否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二是参政议政环境有待改善。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来自非公经济第一线,大多都是企业负责人,对政策落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有较强发言权,但有些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心存疑虑,担心通过参政议政途径真实反映问题之后受到打击报复,影响生产经营,有所顾虑。三是参政议政认识有待加强。大部分非公经济人士深知被推举为政协委员是党和政府对他们肯定和信任,对能成为政协委员有着非常强烈的荣誉感。但也有极少数非公经济人士认为政协委员仅仅是一种政治待遇,被推举为政协委员之后,不能准确把握参与政协活动与处理自身业务的关系,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与整个界别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忙于自身企业的日常事务,疏于调查研究,对参政议政重视不够、准备不足,导致意见建议质量不高。四是参政议政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文化程度不高,对政协基本理论知识、政协地位作用以及政协业务知识缺乏了解,加之没有接受参政议政正规培训,导致参政议政能力不足、水平不高,参政议政质量欠佳。

三、加强新时期政协工商联界别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扩大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规模 2013年底巴中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87752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比2008年底46699户、从业人员近20万人分别增长超过80%和60%。但目前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仅31名,约占政协委员总数的8.6%,与2008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小, 工商联界别委员人数已经不适应所代表界别的需要,有必要根据非公经济增长比例增加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数量,扩大工商联界别委员的规模,以满足界别工作所需,更好地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有序参政议政,积极反映非公经济领域的意见和建议,既让社会贡献突出的非公经济人士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也让政协委员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二)加强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引导 。不断深化和拓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着重引导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还要引导他们加强参政议政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了解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让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认识到自己作为政协委员不是代表自己的企业,更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非公有制经济阶层,代表工商联这一界别,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参与政协活动与处理自身业务的关系,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与整个界别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保护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热情 。保护工商联界别委员的参政议政热情,对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观念上要重视工商联界别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优化参政议政的社会环境,保护合法的参政议政行为,打消他们的顾虑,营造工商联界别委员敢于谏言、敢讲真话的氛围,真诚倾听他们的呼声和建议。在舆论导向上要加大宣传工商联界别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舆论的认可度,形成支持他们参政议政的社会氛围。在具体举措上要有针对性的组织他们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环境等开展视察调研活动,使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市情,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四)注重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管理 。要完善政协委员进退机制,既要把好“准入关”,还要畅通“退出关”,在推荐提名、协商确定、会议通过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时,要充分考察代表人士所在企业的效益、现状、贡献及其本界别的代表性,考察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和政治敏锐性,真正把非公经济领域最优秀的代表人士吸纳进入政协委员队伍,对不能充分履行职责的政协委员应当通过一定程序使其及时退出,切实保证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完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工商联界别委员参加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撰写建议提案、为民办实事等实施量化考核,并实行定期通报,督促工商联界别委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