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六访七进” 创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方式
四川在线消息(周天红 记者 丁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泸州市纳溪区针对群众反映的人难找、事难办、程序多、路程远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以民情“六必访”和七务进村为主要内容的“六访七进”活动,大力转变党员干部作风,进村入户访民情、问民事,面对面办实事、解民忧,创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见到实效。
民情“六必访”,面对面进村入户问民情
全面推行党员干部民情“六必访”制度,即表达诉求必访、遭遇不幸必访、婚丧喜庆必访、家邻纠纷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生活困难必访,把矛盾和问题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六必访”活动,着力建好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并将台账项目按照“黄、橙、红”三种色彩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相对应的预警处理机制。
实行“走访慰问分级制”,根据走访对象实际情况和事件大小,将走访分为四级:对一般事件,由村组干部走访办理;对比较重大的事件,由驻村干部或联村领导走访办理;对在一定区域内影响重大的事件,由镇(街道)党委书记或镇长(主任)走访办理;更大的事情由区级领导直接走访办理。
推行“六必访”和“三色预警”机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社情民意的急难险重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能够充分组织和迅速调配,快速及时地解决群众问题,化解民怨。
今年,全区收集到群众反映突出的意见建议500多条,均进行了分类处理和分级走访慰问,现已办结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食品安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10类问题200多件,先后成功处置了5起有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七务进村”,一站式田间院坝办民事
全面开展“七务进村”活动,即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党务、政务、警务、法律、文化、卫生和就业等七项事务,集中到一辆流动服务车里,统一组织部门走进田间院坝,一站式现场办公,点对点地解决矛盾纠纷和办证办事。流动服务车被群众高兴地称为“幸福直通车”。特别是针对部分偏远村和矛盾问题集中村,建立“固定式”进村定期服务制度,以逢场天、周末、节假日等为日期,提前预告,集中定点办事服务。目前,全区已在50多个偏远村建立了“幸福直通车”定期定点服务制度。
为做好此项工作,纳溪区投入500多万元专项资金,配置流动服务专用车辆,配好笔记本电脑、打印机、视频照相系统、救生器材、急救医疗箱、宣传图册等设施设备,为流动服务车辆、服务站、工作人员统一制作标牌标识,保证流动服务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同时,在基础条件好、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村级活动场所设立便民服务点,设置劳动保障、计生、国土等10多个行政审批和服务窗口,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据统计,自“七务进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已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10000多件,12个镇开通了流动服务车,60多个村建立了便民服务点。
资源整合,打捆式联动整改解民难
区、镇(街道)两级党委根据查找出来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上学求医、创业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会诊,打捆式联动整改。
为此,纳溪区建立组织、纪检、政法、民政、群工、司法、农业等15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专题民情研判会,定期分析问题,对重点事务一项一项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全区已协调落实5000多万元资金,实施“九大民生工程”和90多项镇级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实惠。
同时,由区领导带队,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国土、交通、工商、水利、教育、卫生等20多个部门,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专项清理,集中解决。
目前,全区对176个村和23个社区的财务进行全面整顿,化解矛盾纠纷229件;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200多件民生问题,集中力量进行解决;帮助14个后进村(社区)理清发展思路,落实项目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