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六稳”访谈录:站上新台阶要多久
2018年,四川GDP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2019年四川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从已经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看,四川经济增速依然高于全国、好于预期。那么,四川经济何时能站上下一个万亿元台阶?要站上这个新台阶,又该如何解决“拦路虎”?新年伊始,我们邀请到三位嘉宾,一同展开畅想。
本期话题
新台阶怎么上
受访专家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鲁荣东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特邀嘉宾
徐进
省国资委主任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
稳中有进 积极因素不少
预测
总量变大 支撑变强
跨越台阶的“加速度”在累积
记者:2018年,四川GDP总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四川GDP总量自2007年首次突破万亿元以来,2011年、2015年、2018年相继实现了2万亿、3万亿、4万亿的跨越,每个台阶跨越的速度在加快。能不能预测一下,下一个台阶到来会不会也呈加速度?
鲁荣东:这很有可能。首先经济总量在变大,也就是说,只要经济发展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跨越台阶的时间就会缩短,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在之前江苏、广东的发展中,一再得以验证。从去年已经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看,四川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增速依然高于全国、好于预期。从这个角度来说,跨越新台阶的过程应该不会太长。
很多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能量也在聚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的实施,作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稳定性,增速已经连续十多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在副省级城市中表现抢眼。同时,五大经济区都有很好的增长,7个区域中心城市增速均高于全省,尤其是绵阳、宜宾这样的传统工业重镇,过去一年表现非常抢眼,体现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积极成效,这也为全省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产业方面分析,“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都在加快培育。2019年,四川还有望诞生首个万亿元产业。同时,四川新增市场主体一直保持了较快增速,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很高。
张杰:我赞同“加速”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对四川发展内外条件的认知。新年伊始,四川就收到一份“大礼包”: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四川在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战略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四川的区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四川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而这次“双城经济圈”的表述中,提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多了两个字,四川在全国开放大盘、经济大盘中的地位明显不一样了。再加上这几年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一些不通路的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不仅通了路,还通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发展也必然驶上“快车道”。
建言
保持“六稳”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源
记者: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更取决于事在人为。对于怎么跨台阶,有没有什么建议?
张杰:面向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首先,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仍在进行。刚才提到四川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意味着,四川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也会越来越直接和显性。要站上新台阶,四川经济需要保持更强的韧劲和稳定性。
鲁荣东: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对四川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持续稳步推进“六稳”。
稳增长,稳投资很关键。四川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多措并举保持投资稳定,对四川来说至关重要。我有几个建议:一是要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窗口期,争取一些对四川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比如像天府国际机场这样的“超级工程”;二是要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支持;三是发挥四川改革先行者的优势,探索建立政府与其他参与者合理分担风险和共享收益机制,提振市场信心与活力。
还有一点,就是稳定就业。2019年全省就业态势总体稳定,但隐形压力也逐渐凸显,高校毕业生、考研人数创新高,失业时长超过6个月的人数占比有上升。解决就业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实体经济本身,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我觉得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就是下力气研究提高降成本减负担等优惠政策的“知晓率”和“到达率”,使其更易操作、更好落地,为稳定就业提供更有力保障。另外,还要顺应就业变化趋势,加快建立适应网络直播、网约车等新兴业态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拓展更大就业空间。
记者: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伴随经济跨越发展,一些新的经济形态、业态会异军突起。
张杰: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总是相伴相生的。比如我们分析过去10年四川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全球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视角。未来,影响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成渝地区的“两中心两地”新使命中去寻找答案。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与四川强化“南向开放”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通道建设是个基础性工程,以此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与南向地区和国家形成互补循环产业链,提升“四川造”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四川就可能在新的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
鲁荣东: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一些内部变化也值得重视。当今时代,经济增长正日益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和服务业需求,服务业正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形态,并逐渐成为带动经济转型的主要动能、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需要看到的是,四川不仅是人口大省,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整个西部地区的消费中心。因此,应该把服务业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研究,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的产业政策导向,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问题,充分释放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潜力。
从国资国企角度看
改革破难 助力再上新台阶
“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2020年四川国资国企的关键词是‘改革破难’。”1月7日,省国资委主任徐进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在四川经济大盘中,国资国企分量举足轻重。国有经济生产总值、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企业上缴税费分别占了全省的30%、40%和50%,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关注国资国企发展态势,是观察四川经济一扇十分重要的“窗”。
破“混改”难题
加快组建百亿元规模的国企混改基金
记者:2020年有哪些新打算?徐进: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密集研究、谋划。目前来看,新打算基本都聚焦在改革破难。
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改革依然是改革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省国资委出台了《四川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试行)》,扎实推进8户试点省属二级及以下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7月,首次通过四川国企混改信息发布平台,线上线下推介了全省179个国企拟混改项目,创地方国企混改项目数量、引资额度、资产规模新高。截至2019年底,同步通过四川国企混改信息发布平台,在全国32个省市产权交易机构发布混改项目累计254宗,广泛征集意向合作方,实现成交44宗,交易金额约43亿元。
2020年,混改力度还将持续加大,全面深化。拟加快推进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国企混改基金,并以此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实现省属企业二级及以下企业层面混改常态化,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
破同质化难题
在省属企业中合并同类项
记者:除了混改,还要破哪些难题?徐进:由于多种原因,省属企业在旅游康养、能源开发、环保水务等领域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做强做优主业上深挖不够。为促进企业聚焦主业,全省成立了专门的金控、旅投集团等。2020年,省国资委将全力破解同质化难题,以市场化手段推动重组整合,在省属企业中合并同类项。这样也是为了能消除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今年,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对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原则上,每个企业不超过三个主业。
破盈利能力不强难题
增强产业引领带动力
记者:省属企业发展,盈利能力仍然不强。2020年,是否还有破题之举?
徐进: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历史客观原因。截至2019年10月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突破11万亿元大关,4年连上4个万亿台阶,但相比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不能算强。资本金注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省内某建筑企业一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但其资本金不足10亿元,利润绝大部分还了贷款利息。
补足省属企业资本金,我们希望在下一步能有所破题。一方面,希望能为一些成长态势较好的企业适当增加注册资本金,同时也要探索用增量部分来补充投入,探索运用基金、债券以及多样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来解决钱的问题。此外,推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国资国企还要强化对全省支柱产业的引领。目前,全省国企在“5+ 1”现代工业产业形成资产约2万多亿元。如何用好这些资产?值得创新探索。
全力打通高铁进出川大通道,四川未来5年建成及在建高铁里程将达到2300公里以上,相当于现有里程的3倍以上。前不久,省国资委牵头引导中铁二院、中车成都等13家在川央企和省、市国企“抱团”,合力打造“四川造”轨道交通品牌。聚焦推动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我们还将整合移动、电信、联通等在川央企力量,联合四川发展等地方国企,共商共建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近期将重点推动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平台,以示范项目促进生态的形成。本栏撰稿本报记者 朱雪黎
(寇敏芳 制图 侯小科)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