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公里出九寨沟记:重温九环线东线上的故事与温情

15.08.2017  20:48

  

  457公里——这是从九寨沟到成都,走九环线东线的距离。

  “8·8”九寨沟地震后,灾区6万余名游客和务工人员的大转移,就是沿着这条生命线展开的。一路上,各地党委政府和沿途群众爱心护航、倾力相助,让这场空前大转移得以高效有序地完成。目前,游客疏散转移工作已经结束,本报特撷取了几个切片,重温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与温情。

  点位1

  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

  点位介绍:漳扎镇彭丰村圣地九寨酒店工地占地约1万平方米,距离九寨沟沟口仅约1公里,是沟口附近最大的一片空地,且因有河流隔开工地与山坡,这片工地不易受震后落石影响。“8·8”九寨沟地震当晚,这片工地接纳了约2万名游客和附近居民,是震后九寨沟县最大的游客安置点之一。

  从聚集工地避险到平安转移

  2万名游客的震后15小时

  本报记者 熊筱伟

  从九寨沟景区乘车进县城,走的是一条夹在群山间的两车道。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多是旅馆、酒店。地震后,这样的布局,成为游客转移的难点。

  对于当晚住在景点附近的游客来说,离九寨沟沟口约1公里的漳扎镇彭丰村圣地九寨酒店工地,成了他们的临时安置点。

  8月13日,记者来到这处工地,还原地震后15个小时,这片工地上约2万名游客的转移历程。上午11点,守在工地上的只有四川华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杨志兵等4人。“6天前,这儿有20多个工人;5天前,这儿有2万人。”杨志兵说。

  变化源于8月8日晚的那场地震。那时杨志兵洗完衣服刚上二楼,地面突然剧烈摇晃,“地震了!”一时间,周边几乎所有人都在往工地赶。

  “工地空旷,石头也落不到这儿。”项目负责人任运均第一时间打开了大门。地震20分钟后,贴着不同酒店、旅行社标牌的大巴开始一车一车把人运到工地门口;导游举着小旗,领着游客朝工地内走。附近的村民汤敏记得,地震后约1小时,公路上开始有民兵、村民大声呼喊,引导游客、车辆去工地。地震后3小时,工地内已滞留了约2万人。

  但问题很快来了,工地生活设施是按300人设计的。对60多倍于它的2万人来说,如何度过夜晚?

  杨志兵和工友、游客一起,搬出了打围用的彩钢瓦,铺在泥地上给游客当床。深夜的九寨沟,风劲而冷,大家又一起搬来木料,点燃火堆。

  9日凌晨1点,九寨沟县运管所副所长李勇和游客一样没有入睡。他和同事一道,给县里所有“能运人的”单位,甚至邻近的甘肃相关单位都打了电话。相关单位无一不应允赶来接人。交通单位则传回了往县城道路畅通的信息。

  9日清晨8点,一列车队驶抵工地门口。工作人员走下车,招呼游客乘车转移。约半小时后,大巴、中巴等相继驶入,私家车志愿者也不断赶来。彭丰村村支部书记陈立华回忆说,整个转移过程中,没有一拥而上,一直都很有序。

  9日中午12点半,杨志兵目送最后一批滞留旅客离开。看着空荡荡的工地,他想起,从游客进入到转移只有15个小时,甚至都没耽误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