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修到家门口 村民欢喜建新房

29.11.2013  11:27

没想到尖山子(小地名)还会通公路,更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建新房。多亏了土地整理项目,给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21日,谈起土地整理项目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天全县思经乡民主村9组60岁的高永林说出两个“没想到”。

曾经让许多人望而生畏的尖山子,公路不仅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还发展起产业,许多农户开始建起新房。

瓶颈

交通不便村民举家外迁

从思经乡场镇到民主村9组大约4.5公里路程,上世纪60年代,渴望通公路的群众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一条1米多宽的机耕道。但50多年过去了,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民主村9组的村民。

遇到下雨天,机耕道上全是泥浆,走路都难,更不要说通车了。”高永林说,他从小在尖子山长大,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

以前,当地村民辛辛苦苦喂一头猪卖,需要四五个人花一天时间从尖子山背到场镇,除去人工开销、农户喂猪成本,收益几乎为零。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一些村民为了后代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从上世纪末开始举家外迁。民主村9组户籍人口80多人,但真正长期居住在尖子山的村民却很少。

通公路不仅成了居住在尖子山群众的渴望,更是助推当地走上致富路的希望。

出路

通了水泥路走上致富路

你看,那一条条弯曲在田间地头的生产便道,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在村道上行驶,民主村党支部书记杨虎不停介绍土地整理项目给尖子山带来的变化。

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落户民主村,通上水泥路的群众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水泥路从高永林的林地横穿而过,使高永林受益很大,以前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变成钱、送人都没人要的树木和竹子,如今全部变成宝。自从通上水泥路后,高永林发展了5亩茶地、30亩林竹。由于尖子山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9组村民“靠山吃山”的梦想已经实现。

通上水泥路后,9组组长樊超率先购买了一辆面包车。“有了面包车平时可以帮助大家拉一些生活用品,人背马驮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樊超说,摩托车也普及到了家家户户。村民有事要办,10多分钟就可以赶到思经场镇。

大山村民慢慢走上了致富路,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了尖子山。

助力

土地整理项目助推农房重建

两车砂子,我一天就转运完了。如果不是通了公路,这辈子也不敢想在这里修房子。”樊超说,公路到他家还有大约100米距离,为了建房,他专程从矿山拉来矿渣修通了联户路;建筑材料运到公路上,又用三轮车一车一车往家里运。

樊超的新房已经下了基础,工人们正在扎钢筋准备倒地圈梁,房子占地面积虽然只有84平方米,但能够在尖子山修起楼房,樊超一家已经非常满足了。

对于公路带来的实惠,民主村2组的李洪强更是受益匪浅,他不仅把建筑材料拉到了工地上,并且搅拌机等机具直接摆在公路边上就开始作业。在民主村,许多重建户将宅基地选址到公路边,既节约了建房成本,又方便了将来的生活。

如果没有这条路,即使在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我们村90%的农户修不起新房。”杨虎说,土地整理项目让我们修通了通村公路,也就“救活”了民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