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电影《三十年》背后的成大人

12.12.2019  19:11

三十年》电影海报


2019年11月2日,院线电影《三十年》在泉城济南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院奖”。《三十年》是我校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与四川大境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公益电影。影片讲述了曾登上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兔王”任旭平的传奇故事。2019年5月15日,电影在学校举行首映礼,并获得龙标登陆全国院线。


三十年前,一位勤劳致富的年轻企业家因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叮嘱、一句启迪,投身公益近三十载,造福百姓无数人......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另一位年轻人,放弃留学归国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到山村,继续把父亲的公益事业传承下去,星星之火,已在燎原......


几百公里外的成都,一位中戏导演正在寻找公益电影的题材,在他的推动下,一所大学的师生也参与了进来。主创团队发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他们携手用电影艺术的方式向社会讲述了这段故事:平凡的人们与不平凡的《三十年》。


苟强诗老师和导演潘剑南


一拍即合,孕育电影雏形


导演潘剑南是一名“蓉漂青年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他与朋友合作成立了四川大境映画文化传媒公司,计划拍摄一部公益电影作为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伴的支持:“我们都觉得现在的电影市场好的人文片、故事片太少了,我们想做一股清流。


可是公益电影的性质决定了拍摄过程不能有太多资本的介入,如何在缺少资金、缺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一部院线电影?出品人蒋建华决定:找四川本土的专业院校合作,寻求支持。他们找到时任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罗俫,表达了与学院合作拍一部公益电影的愿望。十分钟陈述过后,罗俫院长便拍板:由时任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副主任钟远波教授任制片人,完成这部讲述热心公益扶贫榜样事迹的电影。


第一次开会碰头是在钟老师家的楼顶。七月炎炎夏日的晚上,主创们聚在一起,找出了电影故事的原型——在四川就有一位“中国兔王”,他的一生平凡而传奇,他的故事、他和他家人的故事很适合也很应该被拍成电影,为大众所知。


任旭平,成都大邑县人,人称“中国兔王”,他通过养兔19岁时就成了最年轻的“万元户”,曾因“养兔致富的成功经验”登上美国《华尔街日报》。1986年,年轻的万元户见到了邓小平,这位亲切的长者对他说了一句响彻全中国的话:“娃娃,你要记住,一个人富不算富,所有人富才算真的富。”这句话让任旭平铭记一生,也贯彻了一生。他创立的旭平扶贫中心辐射几千万人,他在“旭平养兔技术学校”无私分享养兔技术,许多人因此脱贫。任旭平2014年因病逝世,年仅47岁。他的儿子任杰是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生,回国后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父亲去世后,任杰毅然放弃大好前程,回乡接手父亲的养兔事业和公益事业。这样的故事,有家人间的小爱,有企业家回馈社会的大爱,正是电影最理想的原型。


四川大境映画公司和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师生组成了电影摄制团队。为了深入了解人物原型,他们开赴成都大邑县,实地走访任旭平生前的家人、朋友,还有扶贫受益者,先拍了一部先导片。大家被任旭平的故事震撼,这是他们亲眼所见世界上真正有人在为社会做实事、不求回报,也亲眼见到有许多人是因为一个人的善良而脱贫致富。他们下决心,不管多困难,都要把这部片子拍好,让更多人看见。


一部电影最需要的就是资金,他们最缺的也是资金,这是整个剧组面临的头号难题。曾有人提出过拍成商业片、公路片,这样迎合市场,赞助也多。但主创团队都坚决反对,认为这违背了人物原型本身的精神。他们坚决表示:我们就做情怀,不考虑商业价值。任旭平的妻子张书平女士极其赞成,请他们真实还原丈夫的人生经历。电影拍摄完成后,张书平女士看完电影,在首映式上潸然泪下,情绪几近失控。她说:好像真的重新回顾了一遍丈夫的一生。



精心制作,不负众人望


主创们力求这部电影完美,不负任旭平家人所托,大家与任杰多次谈话交流,认真揣摩任旭平的人物形象。为区别于传统公益片,他们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展现人物故事。电影的开头从任杰女友的角度讲起:任杰父亲去世,两个年轻人的计划被打乱,任杰回乡接手父亲的事业,女友因此和他产生了分歧,留在了北京。但女孩始终割舍不下对男友的爱,加上对男友父亲事业的好奇,她还是来了四川,从而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最终,她决定留下,和男友一起传承父辈的大爱。


影视艺术系主任苟强诗老师苟强诗老师和周子渝老师作为主创参与剧本撰写。刚开始与大境映画商议电影题材时,他们常常研讨剧本,开会到深夜。苟强诗老师和周子渝老师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电影故事的一头一尾,周子渝老师负责撰写剧本开头部分:女友追逐爱情,从北京来到四川,以年轻的视角向观众展开整个故事。苟强诗老师撰写电影中女友和闺蜜历经各种阴差阳错,最后在“爱心传递”现场与任杰相遇,将故事引向高潮的部分。两位悉心撰写剧本,大镜映画的蒋建华、赵强老师承担电影故事的中间部分,他们每每写完剧本后,又一起反复修改,最终敲定电影之本。


以小爱连接大爱,这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也是剧组的拍摄历程。从剧本只有一个概念、框架,到最终拍摄完成、申请到龙标,前后用时三年,剧组所有人都是在“做公益”,分文未取。潘剑南请到了香港电影圈鼎鼎有名的余国炳做摄影指导。余国炳从事电影拍摄40年,曾获得过金马奖,参与过多部香港著名电影,精通各种摄影器材。为了《三十年》这部公益电影,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和摄影设备从香港来到四川,跟组拍摄,亲自站上10多米的高台进行摄影摄像。他为电影的剧本、拍摄手法、后期剪辑等提供了许多帮助,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直接帮助整部影片的呈现质量上了一个档次。期间他的一位徒弟,也是成大学生,任和如今也正式进入了影视行业。



院企合作 传承公益星火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公益电影,大境映画最初找到成大,也是出于公益电影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的初衷。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青年导演有专业院校的支持,成大师生参与院线电影的摄制,收获宝贵的经验与资历。


三十年》电影由四川大境映画文化传媒公司和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联合摄制。


得知学院要与大境映画合拍电影,老师们早早向同学们传达了剧组招募人员的信息,消息一放出,便有不少同学报名,最后,80多人的剧组里有一半是成大学生。成大的学生们主要负责分镜、初剪、场景、道具以及美术等方面的工作,在将近三年的摄制时间里,跟随剧组辗转多地拍摄。影片偏向纪实风格,有不少当地风景秀丽的画面,学生们跟着剧组在野外拍摄,搭场景、做分镜。拍完了,又做初剪、补拍……


2016级广编4班的崔旭当时仅仅大二,在剧组里负责帮助提供每日需要的道具制作与收集。他非常感谢能在大学期间有这样一段经历:“当时大二,工作经验很少,一次剧组的真实工作经历让我拓展了眼界,更知道了剧组的一个工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认识了不少业内的前辈专家,大家对我这个新人也很照顾。


电影《三十年》也是第一部成大编导专业、动画专业同学全程参与的院线电影。过去,影视艺术系虽有许多专业实践机会,也有优秀同学被老师推荐跟剧组,但参与程度不够深入、范围也较小。这次学生全程参与一部院线电影的实地拍摄,理论联系实践,充分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也提高了操作能力、拓展了眼界。


电影拍摄历时三年,剧组的足迹涉及多地,但自始至终,都有成大人的身影。影片由郁均剑、王小军、郭道荣、陈扬、代钰洪、王珏殷担任艺术顾问,钟远波老师担任执行制片人,苟强诗、周子渝老师担任主要编剧,伏东海老师负责纪录片部分,80多人的剧组里有一半是成大编导专业、动画专业的学生,师生们参与了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三年来同样分文未取。


苟强诗老师认为,与大境映画合作拍摄公益电影,与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相契合。通过电影,把如任旭平这样热心公益扶贫、回报社会的人物事迹传播出去,不仅符合当下的时代主旋律,更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钟远波老师说,“这是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后的第一部院线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未来还会与大境映画这样的公司进行合作,把四川本土优秀人物事迹用荧幕的形式宣扬出去,立足成都,服务成都,讲好成都故事。


有情怀的年轻人、象牙塔里不计回报的师生们把任旭平这位出身平凡、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的故事搬上了大荧幕,让他三十年来的热心扶贫行为被更多人所熟知。三年时光转瞬逝,虽然讲述公益扶贫的电影《三十年》已是完成时,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正在“进行时”,培养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名匠和艺术新锐在路上。

编辑:闵秀玲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