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安着力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

20.04.2016  09:59

 

今年3月,四川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了全省户籍和实有人口信息“双清”工作,全面深化“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和规范户口登记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推出各项便民措施,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无限真诚和真诚情怀,谱写了一曲曲警民情深的赞歌。

 

雅安荥经: 推出DNA亲缘鉴定预约便民服务

雅安市荥经县的荥河派出所是一个边远地区派出所,辖区均属山区农村,常住人口为汉、彝杂居。全省户籍和实有人口信息“双清”工作开展后,派出所对辖区常住人口中无户口人员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分类为躲避超生罚款而导致无户口人员、农村妇女改嫁后多因素导致的无户口人员、婴儿出生后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进行登记落户,目前该派出所已积极办理无户口人员115人。

对部分需要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DNA亲缘鉴定报告才能登记落户无户口人员,派出所推出了 DNA 亲缘鉴定预约便民服务。 在省公安厅、司法厅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的亲缘鉴定工作后,派出所民警积极上门做好宣传及联系工作,让群众能够放心等待通知,了却群众心中担心政策一过而再次不能登记户口的担忧。

 

广元:利州分局户政部门解决无户人员户籍问题受赞誉

2016年3月8日前夕,广元市利州区政务大厅公安窗口按审批程序,及时解决了无户人员代某的户籍问题,让代某告别了50年的无户生活,受到代某本人和辖区群众的高度好评。

2015年8月,当事人代某因没有身份证,便到利州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开具常住人口证明,可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在公安网上始终没有查到其相关信息。后经仔细询问,代某终于道出了自己50年来的无户生活,不禁声泪俱下:代某1958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在其4岁时生父去世,6岁时随母亲改嫁,可天有不测不风云,在其8岁时,其母亲与继父又相继去世。自此,留下了孑然一生的他,因没有户口,无法上学,无法参工,小时靠检拾废品,过着流浪的生活,后靠别人救济为生,也因没有户口,无法找到正式的工作,仅靠给私人做零工度日,这一晃就是50年。

了解了代某的不幸遭遇后,广元利州分局户政部门十分重视,立即伸出热情的双手,及时将情况通报给嘉陵派出所,并向分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按照户籍管理政策规定和户籍补录要求,通过嘉陵派出所的调查核实,分局、市局领导的严格审核,在2016年3月4日当天为代某补录了户口。

经过50年的等待,代某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终于可以向“黑人”生活说再见。手捧着殷红的户口簿,代某不禁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仅是50年等待的期盼,更是向民警们表达的深深谢意!

 

南充:蓬安县公安局为91高龄老人恢复户口补办二代身份证并送证上门

3月21日,南充市蓬安县公安局巨龙派出所驻乡民警在下乡采集流动人口数据时,不经意从群众口中了解到睦坝乡老君村有一91岁的高龄老人生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黑户”,成了远近闻名的“黑人”。得此消息,民警立即开展调查走访,经过一周的努力,终于调查出来事情真相。     

      老人名叫徐某某,自称生于1925年1月14日,原为南部县王家镇人,十多岁时就嫁至睦坝乡老君村,婚后生了三个儿子,丈夫1956年去世,后未再改嫁,独自将三个儿子养大成人。1984年,徐某某随大儿子在广元安家,直到2005年,老人又回到老家,当时就发现自己没有户口,由于已满80岁,认为自己不会外出,用不着身份证,所以就一直没放在心上。近期,老人从电视上听到国家解决无户口人员政策,且自己一直未买医保,也未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所以就催促儿子为自己恢复户口。     

      老人已90多岁,没有原始户籍资料,没有一代身份证,原来村社干部及同龄人均已去世,民警只有深入到老人老家王家及现在居住地亲自走访调查,从而获得了老人身份信息一手资料。3月25日,巨龙派出所将此情况汇报给县局治安大队及局领导,经审查迅速为老人补录了户口。     

      3月28日,民警送户上门,徐老人双手颤颤巍巍接过户口本,说了一句:“我终于又有自己的户口了,太谢谢你们警察同志了”。     

截至目前,全省公安机关组织派出所和广大社区民警深入辖区,采取查阅档案、入户访查、网上比对、发协查函等方法,逐村逐户逐人查证,对符合政策规定的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共摸排无户口人员4.6万余人,办理登记户口3.1万人。全省基层民警用心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展现了公安机关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