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科技城首届公共管(MPA)高峰论坛在学校举行
9月17日至18日,中国(绵阳)科技城首届公共管理(MPA)高峰论坛在学校举行。本次论坛为学校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严格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中共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强出席会议。与会人员围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共同富裕与城乡治理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对话与研讨。
张强致开幕辞。他表示,七十载长歌奋进的西南科技大学扎根中国(绵阳)科技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十四五”以来按照“强工升理精文”学科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展现担当作为,为区域高端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张强指出,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争鸣、政策咨询与社会实践特色,本次学术会议搭建了一个前瞻学术前沿、交流学术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充分交流研讨,推动包括公共管理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张明作了题为“全球滞胀时代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兼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的主题报告。他系统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渊源、宏观背景及其经济学逻辑,深入分析了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的三大支柱,提出了从贸易、金融、开放、机制等四个维度发力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谢富胜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国际大循环主导的发展格局存在的矛盾、流行的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七个部分环环相扣地对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全面剖析。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原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孙萍做题为“MPA案例编写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孙萍提出,MPA案例编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所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积极参加、指导教师尽责、组织工作到位、实践教学强化、省校各方重视。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姚伟从人工智能及其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劳动过程和收入分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收入分配政策3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姜晓萍作了题为“从先富到共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的主题报告。姜晓萍教授深入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关键环节及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提出了共同富裕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的重要观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MPA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亚华系统阐释了公共管理的专业学科体系和公共事务治理的学科价值,并以农村公共治理为例,展现城乡公共治理的体系、农村公共治理的多重挑战以及农村公共治理的系统诊断结果,从公共事务治理学科视角展示了城乡公共事务治理的前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与会专家聚焦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这是本次论坛的重大特色。与会教师和学生表示,本次论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安排科学、收获很多,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开阔科研思路、把握研究方向。
(王丽明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