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年底避雷设施全覆盖 减少意外事故概率

20.08.2014  04:49

八达岭长城指挥中心可以看到对长城的全方位监控

今年底,八达岭长城北段未开放区域也将穿上“防雷外衣”,届时整个八达岭长城都将处在避雷设施的防护之下。作为所有长城景点中开放时间最早、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段,现代化的避雷和数字监控设施将能大大减少八达岭长城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概率。此外,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透露,近期将不会有新增段长城开放。

现状:开放段长城实现全方位监控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西北60多公里的军都山山脉,是军都山层峦叠嶂中的一个狭窄山口,居于20公里关沟的北端制高点。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宛若游龙奔腾于群岭之上,气势磅礴,因而享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的美誉。

八达岭长城国保段从南16楼半至北19楼全长共7441米,城台、附墙台及空心敌台37个。游览开放段从南7楼—北12楼共计3741米,包括关城1座,敌楼、敌台19座,烽火台2座。

整个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48米。雷雨天里,如果有游客在八达岭长城上打手机,无异于形成了一个活的避雷针,十分危险。怎样防止游客受到雷击、保护长城本体及周边区域不受雷电损害,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010年,八达岭特区办率先对北1楼至北12楼的避雷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到2011年,共投入150余万元,完成了南7楼至北12楼开放段长城的直击雷防护和监控避雷工程的安装工程。

除了技防措施,八达岭长城上还有一支150余人的文物保护管理队伍,他们用“定期检查+重点日查”的工作方式,消除了技防措施的盲点,从文物古迹保护与维修、游人安全、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对长城形成了一张全方位多层面的保护网络。

修缮:北部未开放段长城年底覆盖避雷设施

去年八达岭完成了南8楼至南16楼未开放段长城的避雷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并首次在长城上采取仿真树防雷措施。

今年,北13台至北19楼也将“”上仿真树,并安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预计将于12月25日完工。目前,针对这段长城的修复保护工程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有望于近期办理开工手续。

此外,八达岭长城景区今年还将开展南城应急疏散及消防通道改造工程以及防护栏改造工程。

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处理不好,会有冲突,但是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已开放段长城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传承给后辈,长城是祖先创造的文化遗存,后人有责任保护好。同时,文化遗产也要为现代社会提供服务,为当代人提供文化享受。但前提是,这种利用必须是合理的、可持续的。

开放:近期暂无新增段开放计划

目前,八达岭长城的开放长度3741公里。南7楼至南16楼半、北12至北19楼两侧属于国保未开放段长城,常年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加之年代久远,损毁严重。

2006年至2010年,历时4年的八达岭长城未开放段16个敌楼、3700米长城段的抢险加固工程完工。

然而,近年来游客量的大幅增长让古老的长城有些不堪重负。2011年,八达岭长城的游客量达到了800万人次,现有开放段长城已满足不了游人的需求。

为缓解旅游旺季的接待压力,去年4月至10月,特区办投入800余万元,再次对南8楼至16楼半1245米长城段、9个敌楼、敌台长城保护修缮。

此前,关于八达岭长城开放面积将增加一倍的传言从未间断,此次修缮完成是否意味着长城增加开放面积即将实现?对此,八达岭特区办相关负责人昨日明确表示,短期内没有新增开放段的计划。

未开放段长城周边基本上都是荒山,虽然长城本体的维修已经完成,但安全条件还不成熟,达不到开放的要求。”该特区办负责人解释,这么做主要是出于游客安全的考虑。“我们还将陆续创造安全条件,争取早日可以新增开放段。

未来:将建监测预警体系

去年3月,特区办成立了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计划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对长城文化遗产进行及时预警和保护。同时,还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八达岭长城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涉及客流量分析、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PM2.5)等内容。目前,立项报告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论证审批。

2012年,八达岭特区开始制定和完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规划》、《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会、文本制作。下一步将完成报批工作。

有了这些规划,长城的保护不仅仅是本体的7441米长度,覆盖面积将达到70.1平方公里。在这片区域内,除了消防通道外,基本将禁止任何新建项目。“如果是必要的服务设施,也必须依照历史依据,不破坏风貌,经过审批后才可以修建。

除了长城本体外,特区办还将对水关长城、残长城、岔道古城、古崖居等辖区内重点文物资源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

对话

长城避雷设施首次引入仿真树

对话人:八达岭特区文物管理科文物修缮项目负责人丁海涛

北青报:为何要安装避雷设施?每年的雷击事故多吗?

丁海涛:这几年,长城上发生了多起雷击事故,安全隐患的确比较大。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爱探险的驴友不愿意去成熟的开放段长城,就爱爬野长城,全面安装避雷设施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北青报:和传统的避雷针相比,仿真树防雷措施有哪些优点?

丁海涛:功能上都是一样的。避雷针主要安装于完好的城垛、敌楼,而仿真树主要是在坍塌的敌楼、城垛附近安装。仿真树其实是钢结构的避雷针,只是外形看上去像一棵松树,和长城的整体风貌更协调。采用仿真树避雷针是我们的首创。按照现在的文物保护理念,对一些坍塌的敌楼和城垛并不直接修复,而是原状保护,我们便在坍塌城体周围两三米的范围里安装这种仿真树避雷针。不破坏长城整体风貌,这是仿真树式避雷针最大的优势。

北青报:长城上安装避雷设施有哪些难点?

丁海涛:八达岭长城地势险要、山高路远,施工材料不能直接运到现场,只能运到附近山脚下,再靠人背、骡子驮等方式,把砖、灰、石头、沙子、水,以及各种管线和机械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而且长城周边地形复杂,地势落差大,挖掘机械无法进入施工现场,许多工作要靠人工来完成,所以进度缓慢。此外,夏季八达岭高温多雨,白天地表最高气温能达到40℃,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

北青报:目前八达岭上的仿真树安装了多少?

丁海涛:总共要安装12棵,南楼的7棵去年已经安装完毕,北楼5棵将于年底完工。届时7441米长的八达岭长城的避雷设施将全部安装完毕。仿真树和避雷针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成本较高,一棵仿真树要20多万元,所以还是采取避雷针和仿真树结合进行的方式。

背景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是所有长城景点中开放时间最早、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段。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迄今为止,八达岭长城景区已接待2亿中外游人和众多世界风云人物,接待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近500位,是首都乃至中国的重要接待场所和对外窗口,成为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桥梁。

相关新闻

长城博物馆数字化再现防御情景

2008年,中国长城博物馆重新改陈布展,新增了600多件代表长城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修筑构建、战争防御方面的文物,免费向中外游人开放。

改陈后的博物馆采用数字化科技再现了关沟防御体系、炮阵和屯军戍边等大场景,生动地向中外游人讲述了中国万里长城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2008年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进行了升级改造,特区办自拍自导了360度大型风光片《万里长城》,充分展现了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雄浑博大的历史风貌。

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全周影院不仅增加了八达岭景区的游览内容,而且成为公众认识长城历史、了解长城文化的广阔平台和面向青少年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