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体现3点变化

18.11.2013  05:45

  三中全会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保障改革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推进,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领域互相关联,改革需要更高的协调性,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效,最终实现善治呢?记者就此专访了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专家组成员燕继荣教授。

  《21世纪》:1998年机构改革,国家体改委改为“体改办”。2003年3月并入国家发改委。现在重新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公报提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四项,“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您怎么看待这个小组的设立?

  燕继荣: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表明了中央推进改革的一种决心,也是具体落实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的体现。首先,它起码说明了两点:第一,改革在认识方面又进了一步,即推进改革刻不容缓,且需注重改革的系统性;第二,小组的设立,是把深化改革的口号具体落实到了行动上。

  其次,在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之后,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以往,我们的改革大都是实验性改革,且多为基层试点,遵循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现在,现实需要推进顶层设计,比如基层民主选举、社会管理创新最终还是需要顶层设计的配合,即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战略和总体的方案。

  最后,改革需要专门化、日常化,要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而不是就事论事,全民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就要求有一个专门的权威性机构来推进与协调。

  《21世纪》:推进改革,必定会面临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如何突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

  燕继荣:设立这个小组,对于突破一些既得利益格局有一定帮助。我们知道,既得利益格局大致表现为部门主义、行业主义、地方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等,这个小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判断和决策可以超越部门、行业、地方和特别群体,相信它在突破这些既得利益、推进改革方面会有一定的作为。

  如何突破这些既得利益格局的方法论也很重要,大致包括:由党和政府领导班子领导改革的进程并推进改革,这包括与政治、行政力量相关的组织机制;再就是通过压力机制,比如把改革成效作为考核相关官员的标准之一;最后就是依托群众路线,形成倒逼机制。民众对于改革的呼声一直存在,满足这些改革需求也将成为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一种动力源。

  《21世纪》:公报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这涉及政府改革,您认为接下来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干部体制改革该如何进行?

  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理应放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事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实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改造我们的政府,实现政府改制和减负,让它真的成为一个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机构;二是改造我们的社会,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在能够实现社会自理的领域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在不能自理的领域,实行政府与社团组织的共管共治。

  本来,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现了绩优选拔的原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为人员都是通过层层筛选选拔上来的(比如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等),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帮派主义、天花板现象、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并且人员的退出机制一直不很完善,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具有优越性的干部人事制度,有时甚至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应该解决以上的问题。

  《21世纪》:公报提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燕继荣: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改革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当然是首要的原则之一,且稳定是改革的前提。但是,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任何改革大业都有一定的优先次序,那么如何确定改革的优先次序,就看是否会对稳定有什么影响。比如那些会影响稳定的改革,可能就不会优先考虑。

  《21世纪》:未来,改革将如何实现善治?

  燕继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实现善治的关键在于处理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我看来,善治有三代理论。善治理论1.0版本主要是以“政府治理”为核心的理论。它强调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甚至把公共管理定义为政府管理,因此,“善治”通常被理解为政府良政的结果。于是,打造良好政府,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被视为第一代善治理论的追求目标。

  善治理论2.0版本是以“社会治理”为核心的理论。它强调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体才是公共管理(尤其是地方、区域或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并且把“社会管理”的概念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把“善治”主要理解为社会自我管理的状态。

  善治理论3.0版本的主要代表是“公共治理”或“协同治理”理论。3.0版本的善治理论强调“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它把公共管理定义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的过程,认为“善治”意味着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治理,因此,建立集体决策和共同参与制度,加强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这是第三代治理理论的主要诉求。

  简而言之,协同治理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改革逐步朝着这方面进行的。处理好了政社关系,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和分工协作,并且由权威机构推进系统性改革,就可能会实现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