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面小康伟业谋划县域科学发展

25.11.2015  09:49

□王萍

一份国家的发展蓝图,对接着亿万人民的小康梦想,标示出一个民族的复兴伟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振兴的光明前景和总体布局,既是任务书,又是作战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自古以来,“郡县治、天下安”。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规划建议落实,我认为要以“四个一”为支撑,系统思考、统筹谋划,努力夯实全面小康的县域底部基础。

把握一个关键之举:开放融合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开放合作发展。县域作为我国最基础、最全面的一种经济形态,肩负着底部基础的支撑重任。一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对山区资源县而言,必须以绿色化为方向,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融合化为路径,推动一产改造提质、二产转型升级、三产优化增效。二要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对于县域而言,新农村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三要以主动开放合作为路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打破县域发展在招商引资、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恶性竞争,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走联动发展、抱团发展之路,同时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互动,提高在泛区域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实施一个驱动战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县级是改革顶层设计的“操盘手”,也是创新基层实践的“大舞台”。关键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资金瓶颈,走出“富饶的贫困”,摆脱守着资源过穷日子的困境。要聚焦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激活“沉睡”的资源,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通过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构建新业态、创造新需求,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瞄准资金瓶颈制约,在传统借贷融资基础上,通过发挥互助合作资金作用、推动产业扶持资金滚动利用、借助“互联网+”创新资金融通模式,形成参与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个性化、融资模式层次化的金融格局,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土地、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优化配置。

紧盯一个薄弱领域: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三五”规划把生态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决策落到实处。县域作为全国的生态细胞,是实现“美丽中国”、“美丽四川”蓝图的基本单元。一方面,要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要坚决破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摆脱“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恶化、遗留问题落下”的怪圈。另一方面,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通过链式循环发展、企业共生发展等途径,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低碳循环发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主攻一个繁重任务:精准脱贫同步小康。实现全面小康,是“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坚实基础。县域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任务极其繁重。在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形势下抓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用真心、实心,而且要有信心、耐心。要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利用好扶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机制,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享发展原则,注重贫困群众的参与性和发展成果的普惠性,重点围绕找准人、定准位、选准路、用准力,精确发力、精准施策。同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聚集多方扶贫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现“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区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短期救济式扶贫向长期开发式扶贫转变。

(作者系筠连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