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个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 国际化的成都
【编者按】为充分展现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四川首位城市,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早日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从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的战略部署和生动实践,人民网即日起推出《人民网?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系列报道》:第一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繁荣成都”;第二篇“加快建设活力迸发、动能强劲的创新成都”;第三篇“加快建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法治成都”;第四篇“加快建设风清气正、崇严尚实的清廉成都”。
今日推出第一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繁荣成都”。敬请关注。
人民网成都3月14日电 (宋艳)如今,成都邛崃高何镇村民石月芳所开的农家乐已步入正轨。“现在每逢节假日,忙得人团团转。等安置点全部建成后,我们这里将打造成绿道旅游环线,以后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这里避暑度假。”谈起灾后重建后的新生活,石月芳一脸幸福。
石月芳的幸福与她所在的土地不无关系。
当前,在西部地区,石月芳们所在的成都已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全新起点。
全国要建成全面小康,重点是西部要建成全面小康;西部要建成全面小康,首先是成都应当建成全面小康。站在全新起点的成都,将如何开启新的征程?
面对快速发展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以及与全国同步进入政治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市委认为,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提供了治蓉兴蓉的基本遵循。
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指出,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四川首位城市,我们将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坚决贯彻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繁荣成都。
2014年,对成都而言,是重要的发展元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和千亿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0元,分别增长9.8%和1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都的“万亿级”,与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期而遇。在全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成都如何在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行至关键处,四川省委以“五个新作为”的重大要求,对首位城市再次集中把脉和系统谋划。其中之一就是做强产业优势,核心是要大力扶持一批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实现产业和企业凤凰涅槃,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发展,提升成都产业总体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完成“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的转变。
今年2月,项目总投资50.7亿元的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奠基,轨道交通产业发力前行;3月,位于新都区工业东区的成都赤湾国际油气基地项目奠基,页岩气产业发展有了实质性举措;努力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西部首个万亿级产业;汽车产业在去年接近90万辆的基础上今年力争跨百万辆,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
不仅如此,城市经济达到万亿级之后,服务型经济更为突出。
成都现代物流业的总体目标是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会点及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到2020年全面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心,构建起“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现代物流体系。其中,物流业增加值占GDP超过7.8%。
养老产业也成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
2014年,锦江区正式得到全国老龄办批准,成为全国唯一“智能化养老实验区”。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锦江区的养老服务更具科技含量;青羊区以打造“10分钟助老服务圈”为契机,探索出具有青羊特色的养老服务,已基本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青羊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养老是作为一个民生任务来完成,现在转变为一个产业来推动。
高端型企业落地开花,新兴产业发展势如破竹。成都的雄心已信而有征,力争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必须下决心消除环境较差的城中村、棚户区,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下决心消除环境较差的城中村、棚户区,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否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黄新初这样强调。
2014年,成都全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196套,基本建成和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1082套和23288套;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112个,改造面积101.3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17471户,完成5800户。
随着去年“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的启动,成都进一步加大对棚户区、老旧院落的改造。在《成都市棚户区改造专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成都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0万户,改造住房面积600余万平方米。
北城改造如火如荼:今年将在前三年基础上,重点围绕城北道路交通、市政基础、公建配套、环境建设等方面集中安排好新建、续建重点工程项目89个,确保完成投资总额730亿元。
“城中村”改造让城市更加宜人:今年要集中力量化解整村拆迁超过70%以后的剩余量和10%的拆迁收尾工作,尽快减少“城中村”拆迁存量,全年确保完成土地整理2012亩,拆迁36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64万平方米,安置8835人。
让群众告别“蜗居”搬新家,让城市旧貌换新颜......老百姓争先讲述着改变带来的喜悦。
作为成都锦江区史上最大规模旧城改造项目,南光厂宿舍片区的改造,让2171户居民实现安居梦。上百名群众点燃鞭炮庆祝。曾经居住此地的居民范桂珍回忆,没有拆迁之前,20多平方的小房子,一个房间一个门厅,他们夫妻住房间,儿子就在门厅搭个小床睡觉。屋里没厕所,去公用厕所要走五六分钟。如今,她分到一套89平方米的房子。“新房子今年要交了,我们就搬到新家住,喊儿子、媳妇也一起住,不用再住他丈母娘家了”。
曾经在媒体聚焦下的曹家巷棚改已让部分居民异地安置到金牛区泉水人家2期B区,实现了他们的安居梦。安置户高国勇说:“曹家巷人都是成都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
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改不改,怎么改,群众说了算。让更多百姓从“忧居”到“宜居”,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整个城市也成为受益者。这正印证了一句话,“让城市得科学发展、群众得真切实惠”。
产业新村 守护乡愁 打造成都特色新农村综合体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
作为西部首位城市,成都有责任肩扛重担。站在新起点上,黄新初要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必须以更大力度深化统筹城乡等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
成都市市长唐良智表示,希望全市统筹战线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好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优势。
温江田园绿道旁,成片的绿树与潺潺河水相伴。在生态湿地公园后面,一排排川西民居拔地而起。这是幸福村田园二期工程,一期已经交付使用。
温江万春镇镇长李振华指着三层楼高的小洋房,一脸自豪:“这是我们老百姓住的房子,既可以自住,也可以选择部分出租、收取租金。”原来,幸福田园工程从规划之初就有了长远考虑,房屋户型、外观和乡村酒店相契合。“这片区域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此居住和产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
如今,一个个“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综合体画卷在川西大地上绽放异彩:崇州市街子镇高墩旅游小村,依托新川西旅游环线,正在建设一座鱼藕共生观光农业园,发展乡村旅游;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将川西民居庄重典雅的建筑造型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造型相融合,打造宜居宜游乡村美景;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整体打造,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组建了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了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
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农村综合体,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的民居,点亮了农村居民的现代乡村生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画卷已然呈现。
下一步,成都市围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将全面推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2014年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基础上,以此为示范,成片成带推进。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今年两会上,“环保”成为热点话题。以往谈起小康,人们多数会联想到腰包鼓一点、日子好一点。如今谈起小康,人们开始联想到环境,天会不会更蓝、地会不会更绿、水会不会更清。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认为,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必然包含着环境质量方面目标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小康社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福祉。
“我们将以对城市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庄严态度,坚持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加快建设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要求,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空间建设,加快建成环城生态区,为城市打造更多的“绿肺”。
2014年,成都推出了“一揽子”改革举措: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刚性约束的“零容忍”机制,用制度可持续性地保护生态环境,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绩效等指标纳入重要考核内容,防止简单以GDP论英雄;发布《成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成都将在空间规划、产业升级、资源、环保、节能、水生态建设等八大方面创新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到2017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3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45%。
在推出改革举措的同时,环境执法、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4年,成都完成7条玻璃生产线烟气脱硝工程,关闭了4家造纸企业和2家印染企业,分解下达了307个减排项目;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坚持“不达标就停产、治理无望就关闭”的原则,开展违法排污单位集中治理,清理排查违法排污单位11219家,完成整治8127家,取缔“三无”企业3092家,立案查处526家;完成全市183条河渠截污治理,包括89条城区河渠和93条郊区(市)县河渠。新增绿道216公里,香城、花田等5个环城生态区农田湿地建成开放,白鹤滩湿地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1%。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享受宜人的环境,是老百姓最真挚而朴实的愿望。破解生态瓶颈、回应公众期待、改善环境质量,成都正为之不断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成都的路径已然清晰。